星期日, 4月 20, 2008

麗 銀 (8) ※

麗 銀 (8) ※

2000.3.16.




他戀慕的女孩,成年禮後落了單。故意的麼?……或許罷。或許,她心裡, 本來也記著這個男孩。誰知道呢。鎮民們只知道,那晚在七娘母見證下,他們作 了夫妻。懷下的,就是東街大哥了。……

那是迷信!少年道,知道女孩要說什麼。心裡想:成年禮那樣聖潔的儀式, 為何不能看得?七娘母一定也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不是麼?

女孩繼續說著。彷若不曾聽聞。

……真是山神的怨妒麼。明明跟女孩約定,一起面對褻瀆山神的責罵。知道 懷下孩兒後,明明說好要給他溫暖的家。那年冬天,男孩出去打獵,就再也不曾 回來了。天天以淚洗面的女孩生下大哥後,也隨之而去。若不是大哥,知道無父 無母長大的苦,處處擔待麗銀,麗銀真不知會如何呢。……

不要說了!少年痛苦嚷道。那不是愛情!妳對東街大哥,只是孺慕,不曾愛 戀!為什麼要苦苦守著他?為什麼不讓自己看看外面的世界?

女孩搖了搖頭。

孺慕也好,愛戀也罷。麗銀這一生,再不可能離開大哥了。不管兄妹,或是 夫妻,麗銀只想一輩子照顧大哥。昨天跟七娘母許下的,就是這個心願。

麗銀!——

少年拾起女孩的手還想要說,遠方傳來客家們的呼喊:

喂!要回去囉!咱們要趕在除歲前回到城裡,快回去準備吧!

少年向客家們招呼了聲知道了,回頭對女孩說:

麗銀。我們真是富商大賈,這身粗衣只是外出從權。明年春天,會再回來迎 娶。妳一定要等我!一定!請相信我,我一定會回來!……

謝謝你,小哥。女孩道。我知道你的一番心意,心裡很感激。可是,我們是 不同世界的人吶。你一定會遇見,比麗銀好上千倍萬倍的女孩。不要再掛記苦命 的麗銀了。好不?

少年還要說,女孩伸手撫住他的唇。快回去罷。不好讓客家伯伯們等下去了 。回去以後,不要再到小鎮來了。路上千萬小心。即使外地人,你偷看成年禮, 總是不該。麗銀心上,好生掛記著呢。

妳放心,我會再回來的!一定!

少年握握女孩的手,堅定說道。轉身奔回客舍。

客家早聽同伴說起少年與女孩的事。看見少年回來,似有滿腹話要說。幾度 躊躇,終於還是長歎一聲。

快準備罷。就要出發了。



才幾轉,小鎮就在桑林掩沒。少年戀戀回望。心裡想著。

麗銀。我會再回來的。要等我。

天涯何處無芳草呢。城裡那麼多好人家的女兒。客家看著少年。少年微笑, 不說什麼。慢慢地走。

吆!——路窄難行,客家留心吶!

前頭先鋒,這麼喊道。落在最後頭的少年,只是低頭想心事。過彎處,踩了 個空。

麗 銀 (7)

麗 銀 (7)

2000.3.15.




少年,被雞鳴叫醒。不知什麼時候睡著的。昨晚發生的一切,一幕幕鮮明印 在腦海。只記得,女孩全身被金黃的光籠罩,滿臉幸福喜悅。七娘母,回應她的 祈祝了麼?

少年拍拍身上的草葉塵土,走出桑林。他只知道,這輩子,心怕是再也離不 開麗銀了。

小哥,這麼早就起來散步啦?

熟悉的,清甜悅耳的聲音。少年抬起頭。女孩和昨天一樣,手挽著空桑籃, 笑吟吟看著他呢。一定正要去採桑吧?少年不禁臉紅。心跳又開始不聽使喚了。

呃,是,是啊。早晨,空氣好,我一向早、早起的。呵,呵呵。……

哦?真的啊。她笑著。我小時聽客家伯伯們說,城裡夜晚和白天一樣明亮, 都是燈火。晚上好多好玩好看的事物,幾天都玩不完。他們玩得晚也睡得遲,早 上很晚才起床。像小哥這樣愛早起的人,一定很少很少,噢?

還,還好啦。少年惴惴笑了。心想,昨晚不小心睡著,被她發現了麼。可是 看她無邪單純的笑容,似乎又不曾。

麗銀,妳,妳……想過離開這裡,到城裡看看麼。少年道。

女孩搖了搖頭。為什麼呢。我很喜歡這裡啊。……

可是,少年緊接著說,妳並不是這兒的人吶。爹娘帶妳逃難來的,不是麼。 城裡那麼繁華,那才是妳的世界啊!

女孩抿嘴笑著,只是輕輕低著頭。

麗銀,跟我走吧!少年牽起她的手,雙眼定定看著。妳不屬於這裡,不要再 過這種苦日子了!我爹在城裡富甲一方,我可以給妳幸福的。相信我,跟我走吧 !……

謝謝你,小哥。我知道你關心我,為了我著想。她溫和笑道。可是,很小很 小時,我,……女孩的臉紅了紅。……已經把心,許給另一個人了。

少年不可置信看著她。難道是……

小哥。女孩道。你知道,東街的大哥麼。

早料到了。少年腦海還是轟地一響。

……他也是個苦命孩子啊。小哥一定聽說,麗銀來到小鎮,比一隻小貓大不 了多少。若不是那時,也還半大不小的他細心照料麗銀,現在怕只是個夭折嬰孩 ,又何來這十六年呢。

可是,妳們是兄妹啊。少年道。

女孩瞥了他,再望向遠山。幽幽說道。

東街大哥的父親,當年也偷偷去看了成年禮。同樣是個不信禁忌的人吶。… …

少年不答。


to be continued...

麗 銀 (6)

麗 銀 (6)

2000.3.15.





不知吟唱了多久。月上中天,原本頎長的身影,消減幾至無形。吟唱聲在起 始母親的引領下,漸漸歇息。女孩們俯地拜謝月娘恩賜,也沾染了一身晶瑩。

和著露水,女孩們穿上衣裳。跟著母親,順著來時小徑回去。這一年成年禮 ,總是結束了。隱著的身影,正想如來時般,偷偷跟著回廣場,卻聽到極輕微小 心的,細碎的枯葉碎裂聲,彷彿怕驚擾了什麼。忙再躲了回去。

是那個女孩。再如何的外鄉人,生於斯長於斯,對這傳說怎能不記一份心呢 。這麼纖巧乖順,女孩還是女孩。

在同樣地方,女孩像夏末的蟬,無聲蛻變著。

夜已經深了。月白風清的夜裡,萬物都是深深淺淺的靛青。愈發襯出女孩身 軀,宛如初雪的白。

女孩像她們一樣,將蛻下的塵世皮貌,細心疊在身旁。然後長跪下來。西斜 月色在姣好身軀流動,泛出晶瑩的光。

閉著眼睛,女孩合掌祝禱,神情比之前任一個少女都虔誠。她柔軟的,淡紅 的唇,像停在花瓣上的粉蝶,輕輕顫著。她,祈求什麼樣的情人呢。

小丘周圍的桑樹,特別稀疏。遠離小丘,才漸漸濃密起來。就像月暈一樣。 深怕被發現,隱在靛青裡的人,隔了幾步,遠遠地看。滿是露水的草地映著光, 女孩彷彿下凡仙子,置身閃爍金光的仙境裡。圓潤的乳,纖細的腰,藕白修長的 肢體,掩映在桑樹深淺墨綠裡。他深吸了一口氣。這真是白天,那個挽著桑籃的 女孩麼。

那女孩吟起麗銀之歌。清甜女聲,幽幽在山谷迴響。像是回應般,淡黃月光 越發明亮。

進行完成年禮的母親與女孩們,回到了小廣場。女孩們臉頰紅撲撲的,滿臉 喜悅。從今以後,她們就是大人,不會再被當作乳臭未乾的孩子了。

全鎮人們迎上前,陷在歡喜笑語中。然後,漸漸向街道散去。白髮長老微笑 著,回顧東方的麗銀小丘。雙眼卻訝地睜大起來。

月之七夕,桑原麗銀!月之七夕,桑原麗銀!……

老人激動地流下淚來。百年來的傳說,原來這麼應驗的!

老爹,夜深了,該回去了。身旁的人這麼勸著。他們以為,老人還在為儀式 感動。只有老人知道,遠方的麗銀小丘,發生了什麼事。


to be continued...

麗 銀 (5)

麗 銀 (5)


2000.3.13.



母親和女孩們,魚貫走進桑原。桑原東側,遠離小鎮另一頭,有處方圓十丈 、不生草木的橢圓小丘。明月升起,漸漸會映滿整個丘陵。儀式由是開始。

來到麗銀小丘。趁著月光還未滿盈,女孩們迎向月光來處,緩緩解開衣襟。 像是說好了的,外衣,衫裙,內衫,小衣,原本附在女孩身上的絲縷,一件件蛻 落下來,齊整疊成小方,置在腳旁。

六個淡黃年輕剪影,長跪在柔軟綿密,絨毛似的草地。月光自遠處一線一線 游來,不知何時,已經來到女孩們的膝前。和著溫涼的風,像一雙親蜜溫柔的手 ,輕輕撫上她們肌膚。

於是,女孩們修長的腿,平坦的腹,初萌幼樨的胸乳,稚氣未脫的虔誠的臉 ,就映上了晶瑩的顏色。

合掌俯首的她們,在想些什麼呢?

母親們,一個個在自己女兒身後和衣跪下了。同樣的姿勢,同樣的虔誠。在 這樣年紀,她們也曾經像這般,在七夕月光下,接受母親與七娘母的祝福。今天 ,是祝福自己女兒的時候了。她們知道,該把神聖月光留給年輕身軀們,自己不 該分潤的。

月光,映滿整個小丘。草芽,桑葉,樹枝,乃至遠山稜線,都籠上銀白的微 暈。最年長的母親,開始吟唱古老悠遠的曲調。其餘的母親,跟著和進來。唱了 一輪,女孩們也和了進來。

開始了。村口小廣場的人們聽見歌聲,都安靜下來,望向遠方小丘。




夜之七夕 桑原麗銀

欣我嬋娟 浴浴其芬

有女懷思 長座荒野

怔怔於懷 子寧不知殷?


月之七夕 桑芽麗銀

惠我嬋娟 蔚蔚其珍

有女懷春 長住荒野

陳陳於懷 子寧不賜殷?


星之七夕 桑葉麗銀

宥我嬋娟 蘶蘶其馨

有女懷意 長跪荒野

伸伸於懷 子寧不致殷?

…… ……



歌聲順著清風,細細傳到廣場。不知是誰開始的,廣場和著遠方歌聲,也唱 起同樣曲調。三三兩兩,聲音漸漸揚起,加入的人越來越多。這首麗銀之歌,迴 盪在山谷間,四野瀰漫山民濃郁的祈祝情懷。愈發寧靜。

想不到,真想不到。遇上這場祝禱,何其有幸。客家歎道,擦擦溼潤的眼。

怎不見大哥公子呢?另個客家問。聞言他擺擺手,大概是白天太累,早早就 睡了。左右他往後,不知還要來麗銀幾回,會有機會再遇上的。


to be continued...

麗 銀 (4)

麗 銀 (4)


2000.3.12.



女孩到桑房把蠶嬰餵了。陰暗角落裡,動作越來越緩。一滴,兩滴,細心擦 乾的嫩綠桑葉,又漸漸被淚水濡濕。桑房裡,還是寂靜。細心的話,甚至還能聽 見,蠶啃食桑葉的,細細碎碎的聲音。間或著淚水掉落,啪嗒,啪嗒。

約莫過了半炷香光景,女孩終於收了淚,用衣袖抹了抹眼。打勉精神,把籃 裡桑葉鋪完。出了桑房。

百餘年來,不知是自白樂天詩句以訛傳訛,還真是遠古流傳下來的傳統,麗 銀小鎮的人們,總在家裡女孩十六歲這年七夕夜,向七娘母,——也就是嫦娥, ——祝禱未來的聰敏良慧,希望能夠得遇良善的伴侶。傳說中,在七夕夜向七娘 母祈福,將自己託付給她,她一定會安排最美好的未來伴侶,給那個女孩。

其實,二十餘戶人家,百年來相互聯姻。誰家子女初長成,會與那戶成姻緣 ,誰也心知肚明。這樣的傳統,倒是儀式勝過實際些。

只是,少女心中,對愛戀與伴侶,總有美麗憧憬。兒時玩伴只是兒時玩伴, 數個相熟的年輕男孩,究竟誰會與自己相守一生,還在未定之天。只覺得各有各 的好,見了誰都覺得臉紅心跳,心下怎麼也拿不定主意。若真有心儀的固定對象 了,偶爾卻又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早許下芳心?那人是不是真是那個最適合自己 的良人?……種種苦惱猶疑,在成年禮後,才能稍有解脫。——就把一切,都留 給七娘母安排罷!她一定會作最妥切的安排。一定會的。

麗銀女孩,就這麼相信著。說也奇怪,不管鎮日吵吵好好,或是一輩子相對 無言,百餘年來幾代姻緣,小鎮各戶人家,從沒有不滿意彼此姻緣的。也因此, 每當女孩到了十六歲,七夕夜桑原的成年禮,家家戶戶都慎而重之,不敢輕忽。

夜了。家中有十六芳齡女孩的幾戶人家,娘親領著女孩聚在村口小廣場,興 奮地準備出發。整個村落的鎮民,不論男男女女,都搬來小板凳小摺椅,三三兩 兩聚在這裡。才作過成年禮的女孩或已婚少婦,告訴將面臨的少女自己的經歷。 各家母親們,交換著彼此為女兒做成年禮的心得。至於父親、丈夫和少男,則低 聲品評著女孩,論斷她們的優劣,心裡盤算該追求哪個作為自己伴侶,或是誰該 追誰,誰只適合誰。整個廣場,就這麼陷入喜悅的嘈雜笑語裡。大家都在期待。

大家都在期待。

不知何時,鵝黃明月,緩緩爬上山頭。當第一線月光射進廣場,在地上為人 們剪出修長側影,他們知道,是時候了。母親們領著女孩進入桑原,其餘的人還 是坐在小廣場。由長老(也就是村口那個白髮老人)帶頭,反覆吟哦古老相傳的 七夕頌詞。

還不必或已為女兒行成年禮的母親,在這時留心小鎮男子,提防有人前去偷 窺,破壞了儀式的神聖。對鎮民而言,這樣的提防實在是多餘的。大家自小知道 女孩成年禮儀式的過程與禁忌。甚至已有男子因為偷窺成年禮,以致情人未婚懷 孕,在生產過程死去,自己隨即也哀痛而死的例子。誰也不會拿自己一生幸福開 玩笑。

只是,他們獨獨忘了一個人。


to be continued...

麗銀 (3)

[斷簡殘篇]


麗 銀 (3)


2000.3.12.



婦人再三勸說,女孩用明亮澄澈的眼看著婦人,只是微笑搖頭。少年在一旁 正想開口,父親已經說道:這就是那對夫婦帶來的女孩吧。都長這麼大了。還記 得客家伯伯麼?

女孩點點頭笑。當然記得。伯伯對麗銀最好了。那年伯伯送麗銀的小木盒, 麗銀還愛惜留在身邊,放些女孩兒家的小事物呢。伯伯近來也好麼?

婦人跟客家點頭笑道:您瞧瞧我這記性,都忘了跟您引見了,光顧自己說話 。又回頭跟女孩說:麗銀啊。這位就是妳客商伯伯的公子爺,你們一般年歲,心 性相差無幾,正好親近親近。……

順著婦人的話,慣習世故人情的少年向女孩點頭,伸出手來,想跟女孩拉拉 手親近親近。女孩只是抿嘴微笑,示意著身旁桑籃,然後萬了半福。再對婦人說 道:嬤嬤,桑房裡的蠶嬰還沒餵呢。等會兒我還得去東街大哥那兒,幫他燒水整 理屋子。怕不能陪大家聊了。蠶寶寶們要餓壞了。

女孩說著,向大家再點頭欠欠身,挽著桑籃走遠了。客家看著自己兒子,望 著女孩身影,失魂落魄的樣子,心下便會意了。對婦人說:這會兒我才知道,女 孩名字也叫麗銀呢。

是啊。婦人答道。當初兩夫婦逃難來,孩子才初生未久。還來不及取名,孩 子母親就傷重先走一步了。丈夫中了毒箭,性命也不久長,便指地為名,託付給 全鎮這二十餘戶人家。希望蒙山神眷憐,讓孩子平安長大成人。所幸這女娃兒也 的確乖巧,東跑西忙主動幫著作事,這兒每戶人家都把她當成自己人看待。……

嗯嗯。客家邊聽邊點頭。心想,這樣的好女孩,定是名家之後,只是一時落 拓。討作媳婦,必也不枉。又試探道:這女孩如此乖巧,怕是早有人家了吧。莫 不就是方才提到的東街大哥麼。

婦人搖搖頭。那漢子年紀比麗銀大了一紀有餘呢。雖然不是同出一源,卻比 親生兄妹還親。大概因為他也是自小父母雙亡,有同樣憐惜的心情罷。麗銀年紀 還幼小時,虧得他在旁照應,否則咱們各有農事要忙,雖有心怕也無法分神吶。 ……

那好那好。客家應著,點頭微笑。回頭對兒子挾挾眼,意思是:爹爹都幫你 問清楚了。有沒有緣分,就看小子你的造化啦。少年哪裡不知,臉紅了紅,卻不 答腔。沉默了半晌,才吶吶地說:爹爹,我,我到桑原那兒玩玩。

正要轉身,婦人百般猶豫,終於還是開了口:

小哥,你現下去玩不妨事,夜裡可別上那兒去。今兒個七夕夜,鎮上六、七 個女孩要在那兒舉行成年禮呢。男人不好在場的。

真的?少年奇道。大娘,這又為什麼呢。我早聽爹爹說,鎮上有這個傳統, 早想體會一下這樣的氣氛。卻不知還有這層禁忌。這回適逢因緣際會,正想參觀 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怎麼……

呃,……婦人欲言又止地說,總之,這是百餘年來的傳統,男人絕對不可以 在場,連偷看也不行。這是為女孩祈福,祝禱未來良緣的儀式。男人若是看了, 註定遭天譴的。千萬千萬不要冒犯山神吶。


to be continued...

麗銀 (2)

[斷簡殘篇]


麗 銀 (2)

2000.3.12.




一路行來,少年發現,父親叔伯與鎮民們,幾乎都是熟識的。每走幾步,就要打躬作揖,寒喧好久。少年跟著點頭微笑,偷偷拉著父親衣裳,低聲問:爹爹,他們怎地都認識咱們啊?話才出口,自己就覺得笨。——怎能不認識呢。就這幾戶人家,就這幾個客家帶著什物來,彼此想不認識都難。


父親對他贊許一笑。回頭對婦人說:這就是犬子,第一回帶他上這兒來。人是騖鈍了些,倒也忠厚實在。以後的日子,還望親家們多多眷顧,給他點教誨指正才好吶。婦人笑道,客家您客氣了。您家公子英氣挺拔,滿眼透著聰敏,還不知誰家姑娘有這好福氣,能作您媳婦呢。


就像鎮民稱他們「客家」一樣,這群行商也約定俗成,把鎮民喚作「親家」。客家親家一稱呼,即使不甚相識,彼此彷彿還比街坊鄰居更熟絡些。


……大娘,村口老爺爺說,咱這地方叫做「麗銀」吶?看著父親婦人寒暄稍歇,少年忍不住開口問。又說,是一位叫什麼「白熱天」的大詩人取的?


婦人笑得直打跌。哎唷,什麼「白熱天」「黃土地」的呀。老人家說話含混些,小孩兒要多琢磨才是。婦人說。他的意思是說,過去有個大詩人叫白樂天,有段日子不是被朝廷昏君下貶麼。他曾到這村子住過一宿,看見中秋夜裡月光皎潔,有感而發吟了兩句詩「萬里明月夜,桑原盡麗銀」。小鎮名字,就從這兩句詩來的。


噢。少年應著。原來是白樂天啊。可是轉念又想,自己讀過《白樂天樂府詩》,集子裡可從沒讀過這兩句。否則該有印象的。又開口這樣問。大娘答道,當然找不到了。白樂天從頭到尾只吟出這兩句,並沒續成篇章,詩集自是不收的。少年只得將信將疑,暫且記下了。


同樣兩句詩,老人吟成「荒原」,婦人說是「桑原」。卻有不同的情調。「荒原盡麗銀」,讓少年腦海浮現靜謐草原一片銀白,清冷寂寥。「桑原盡麗銀」,卻使少年見到月夜裡滿山桑葉迎著月光閃爍款擺,充滿豐饒秀媚的氣氛。


少年正想著,只聽婦人叫喚:麗銀,今晚的成年禮妳也來,別忘了啊!少年抬頭,卻是呆了。心頭突突地跳。


迎面走來的,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女。頭髮用絳色頭巾隨意挽起,幾縷柔軟青絲散在頰旁,順著風微微擺著。淡黃粗麻布簡單衣裙,想是工作時穿的,沾上幾處污跡,更襯出她膚色的潤白。右肩挽了滿籃青翠桑葉,一路走得急了,微微喘著,使俏生生鵝蛋臉,映出淡淡的桃紅。


她在遠處見了陌生人影,本來還不太敢走近。認出幾個是曾見過的客家,膽子才壯了些。走上前來,先向客家們欠身萬了萬福,再向婦人說道:嬤嬤,不成的。小娟今年也十六了,您單為她打理,已經夠勞累了,麗銀怎好再勞煩您呢。


女孩上前跟婦人擦了擦汗,接著又說:再說,每年女孩十六歲,慣常是一戶人家的娘親,為一個女孩兒祈福。麗銀怎好分了小娟應得的福分,讓人家閒話呢。麗銀命苦,又是外地人,有幸長到這般年月,已經天可憐見,不求什麼了。作不作成年,不妨事的。……


to be continued...

麗銀 (1)

[斷簡殘篇]


麗銀 (1)


2000.3.12.


這是個偏遠的小鎮。自山城要翻過兩個山頭,走幾百里路,才能上這兒來。就算來了,也要摸索好一陣子,才走得進通往鎮上的小路。都怪鎮外林子長得太密太繁。才開發出來的便道,不多時又被新長出的枝枒,一轉一轉掩蓋起來。所以,只有跑單幫的客家們(也實在不多就是了),才知道路該怎麼走。

  「客家」,鎮上這麼叫著跑單幫的人們。被山團團纏住的小鎮,除了十多年前,一對夫婦帶著初生不到週歲的女嬰,逃難到這裡,只有跑單幫的人們會來,是唯一的客人。叫他們「客家」,也就理所當然了。

小鎮或許因為被群山環繞,四季溫暖如春。鎮外是一大片桑原,桑樹長得肥沃青翠,也使桑葉上的天蠶,結出又大又好的繭。這也是鎮民賴以為生的來源。幾乎每戶人家,都有獨到的採繭織緞技巧,織出的花樣沒有一戶是相同的。這也是小鎮評斷未來媳婦優劣的必要考核項目。新嫁娘嫁到夫家,也帶來娘家的織緞手法。兩家手法混雜融合下,又變化出新的花樣來。

  客家一年只來一、兩回。他們帶來許多城市的新事物,虧他們來,鎮民生活才便利不少。鎮民還是過著以物易物的生活,客家大老遠來,用這些新事物換取鎮民精美柔滑的錦緞。這些用廉價事物換來的錦緞,到了山下城市,輕易就能以幾十倍甚至百倍的價格賣出。難怪客家們願意翻山越嶺,不惜冒生命危險到這兒來了。

到小鎮的路徑,是客家們不傳之祕。向來只有父傳子,子傳孫,女兒外戚都不得而知。說來也因為,路徑實在無法以圖繪言述來傳習。只有在引領下,跟著走過幾回,才勉強記得一路半徑。每回再走,還得憑著自己臨機應變,——或許還有上天幾分寵眷,——才能在早已紊亂模糊的群花眾樹間,找出依稀記憶的舊路來。

  小鎮叫什麼名字呢?有回,第一次來的客家少年這麼問。鎮口晒著太陽的白髮老公公,聲調模糊地告訴他:小鎮叫「麗銀」啊。這是一百多年前,有個詩人叫什麼白熱天還是白蜥蜴的,他所取的啊。在他詩集裡,還有「萬里明月夜,荒原盡麗銀」的句子呢。

可是,少年問,為什麼要叫「麗銀」呢?聽來實在不像個村落的名字。

老公公呼呵呵地笑,說道:那是因為啊,……。

少年只聽懂前面幾個字。之後的話,就像湯裡過熟的元宵,稀里呼嚕糊成一團。少年讀過幾年私塾,之前說的什麼「白熱天」「白蜥蜴」的詩人,他壓根沒聽說過。只見老人咕嚕咕嚕還在說,他連忙覷了個空,打斷老人的話謝過了。隨著父親,再往村子裡走。

to be continued...

星期六, 4月 19, 2008

網路版才子佳人書?——讀葉慈《翼手龍與小青蛙》

中國近代文學史,出現許多章回小說。《三國》,《紅樓》,《水滸》,《西遊》,更被喻為「四才子書」。章回小說的出現,除了文人在那僵化時代裡有志難伸,藉此借古諷今,發為塊壘;也有人純為自我翫玩排遣閒暇,或者其他不明因素,經營出許多有意思的故事來。

只是大多數中國文人,還是主張以文言志,教化社會的(唉中國文人就是這麼不可愛)。對一些章回創作,頗有微言。我記得《紅樓夢》第一回,曹雪芹甚至曾對此說過一些話,意思是:現今許多章回小說,都不見真性情,只有虛假矯飾。說穿了,只是作者為了炫學,才假託創造兩個才人和佳人來搬弄,中間再加上個跳梁小丑搬弄其中,就成了一部章回小說。……


網路版才子佳人書?

——讀葉慈《翼手龍與小青蛙》


《翼手龍與小青蛙》
作  者:觀潮樓主
出 版 社:紅色文化
出版日期:2000/04
定 價: 180元


這話說得實在重。不過,我讀過少數幾部章回,的確給我這樣的感覺。比如說《鏡花緣》吧。雖然許久未讀了,但我印象彷彿是《山海經》、民間遊藝記錄、奇人異事閒談……之類的大雜燴。初始作者似乎還有諷喻時政的意圖,如描寫君子國之拾金不昧,反諷當時社會;寫了幾章就疲了,變成抄書大師。唯一的好處是:他藉故事保留了許多文化游藝的樣貌,對後世研究不能不說是一大助益。

章回小說的出現,與時代有關。當八股取士成為正經,炫麗但僵化的文體才是上選,社會自會形成另一股反動勢力與之抗衡。寫作章回小說的作者,可能懷才不遇發而為文,也有許多根本不屑當官進祿,樂為章回小說家,在野關懷社會,關心時局。奇的是,真能洛陽紙貴人人樂讀的,反而是這些當時自許正統文人看不起的章回小說。我有時會想:這和現今台灣現代文學出版,網路創作風行的現象,不是很相似麼?

說來,真正的台灣網路文學風潮之始,還是由紅色文化出版引進蔡智恒《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不論網路或平面媒體,只要對文學閱讀或寫作有造詣者,對這部小說的評價多是不甚了了;仍不能否定,這作品對十幾二十餘歲年輕人而言,實在是入口即溶、鬆軟香甜的蛋糕。校園愛情,是這族群的共通語言。台灣大陸皆然。一時間,各新興小出版社爭相上網尋找網路作者,夢想再找到另一個痞子蔡來大撈其錢。這,真不知是不是台灣獨有的出版通病吶。

說了這許多,還沒進入正題呢。

紅色文化,是否因此確立出版方向,不得而知;但自此有次序有計畫引介台灣學術網路看版(BBS),知名網路作者的作品,卻是有目共睹的。網路長篇創作,過去沿習坊間浪漫小說模式,談的多是虛擬愛情,場景以校園為主。自從蔡智恒「示範」了,小說中引進BBS網路活動樣貌的可能,仿作驟然風起雲湧,紛紛出現。紅色文化後續發表的網路作品,也多是繼蔡智恒之後,以網路活動為中心的故事。隱隱然形成一個印象:所謂「網路文學」,就是寫作包含網路活動,以網路生活為要旨的新興文學。真是這樣麼?

這次跟大家介紹的這本《翼手龍與小青蛙》,是繼《第一次親密接觸》後,在台灣學術網路BBS頗受注目和追逐的另一部連載小說。時值公共電視文學劇《人間四月天》效應沸沸湯湯之際,徐志摩、陸小曼與林徽音三人之間的愛情,再度為大眾記憶。《翼》書恰是校園文學才女與理工王子情慕酬答戲碼,又以學生最熟稔的網路活動作引線,怎能不叫莘莘學子為之瘋狂呢。「人間四月天校園版」的印象不逕而走;就是如今轉成平面出版,也以「本世紀upgrade的人間四月天」(封面宣傳語)作號召。

但事實上,兩者實在南轅北轍了些。《翼》書中,女主角以愛爾蘭名詩人葉慈(Yeats)作入站代號,用「翼手龍」作為暱稱。在隨文附註作用的簽名檔也明示自己會飛(成績優異)又會玩,青蛙(男孩)們只能昂首仰望,休想一親芳澤。一方面暗示了女主角的自負超凡與年少氣盛,另方面向異性自高態度,就算自己真是隱喻貌醜的「恐龍」,也比暗示帥氣的「青蛙」強盛不知凡幾。這樣的出場態度,只怕和習稱性情外柔內剛的林徽音,一丁點都不似。

事實上,「人間四月天」的比擬,來自作者對讀者強加的「明示」。同是眾女愛慕的男主角大俊,對葉慈之無法拜倒西裝褲下本有不悅;在網路她更以鋒利口吻與之對罵,怒不可愒之餘,無意與同學發現她用另一個「麥田吟風」代號上站。決心利用網路匿名特性,也用另一相似代號「麥田捕手」來情誘對手。卻無意看見自稱「翼手龍」的葉慈,在畢業紀念冊的照片:



照片裡的葉慈,人字劉海梳著雙辮,倚在以瘦金體書法寫就李後主〈虞美人〉詞令的白牆前,張著無辜的大眼。短短兩句留言:「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

「好像古人喔!好像那個,叫林,林什麼音的!」小美說道。

「林徽音(因),人間四月天的林徽音。」大俊皺起眉頭,若有所思。(頁55)


自此,男主角對葉慈的情誘心態,本像卡通《神奇寶貝》火箭隊收伏口袋怪獸般,只求「收伏」不為「飼育(愛戀)」;看了照片卻真的目昡神馳。一場網路鳳求凰,順理成章展開。

有趣的是,因為「美麗」或(狀似)「無邪」,所以女主角的炫學、驕狂、目中無人的幼稚心態,也就變得可以原諒了。被作者原諒,也被讀者原諒。

這樣情節設定下,炫學就變成理所當然。作者似乎急欲表現女主角(其實當然是營造人物的作者)能耐,一開場就用英詩、故典、各種古往今來文學章句諸事來試驗男主角,能對上始可為友。最牽強的,莫過於「簽名檔五謎題」了。五個上下不著邊際無連貫意義的短句,要說典出何處,幾不可能。男主角竟還若合符節答出?只能說作者「分心互搏」的功力不甚理想,讓布偶下雙手大剌剌露了出來,輕易就讓讀者察覺,兩布偶實為同一藝匠所搬弄。這在小說創作上,實在不算高明啊。

稍愛文學的讀者或作者,E.M.佛斯特 (E.M.Forst)《小說面面觀》想必不陌生。炫學為主(或說,主角以文學知識來情慕酬答)的前提下,情節或人物性格的描寫空間變得狹小。整部小說少有轉折或衝突,就是主角的內心戲也少之又少,淪為佛斯特所謂的「扁型人物」。雖然自第14回,作者沿生出另一個性喜網交、狂戀大俊的「百萬富家女」來串場攪局,還是同樣「扁型」。除了讓讀者疑惑作者是否對網交或主張性欲解放的某些現代女子頗有微詞,對情節無甚轉變的助益。

綜言之,這部網路小說雖然對網民有親和力,以小說寫作角度看來,可能還是失敗的。讀者無法自其中得到領悟或體驗,在文句中也無法從解構、重組與回憶各方面獲得滿足。涉獵還有不足的讀者,甚至會因其間典故的紛來沓至,感到嚴重挫折。雖然,作者當初發表時,即體貼隨文加上附註來補足,可是閱讀小說畢竟與研讀論文不同。有技巧的寫作者,在文句或情節前後,就能設計出具「附註」功能的敘述;或由主角解說,或由旁人代答,不一而足。對整體結構非但沒有影響,甚至還可發揮助益之效。就看作者功力高低而定了。

話說回來,舉出《翼》書一些不足處,不是暗示它一無可取。我想,作者涉獵雖博雜,對創作小說相信還陌生。再者,網路創作和其他媒體上的創作一樣,同樣要自幼及長,從生澀而成熟。

《翼》書最值得稱許的,在於它成功反映了網路不同於前的面向。網路這新興媒介,不止是性愛中繼點或稚愛呻吟處,同樣可以言志,可以論文,可以對頌酬答,互通佳誼。它充滿無限可能,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網路文學而言,這樣作品雖是起步,至少說明創作者無所不在,同樣有能人異士在網路筆耕。假以時日,如喙巨作一樣會在網路出現。只爭來早與來遲罷了。

星期五, 4月 18, 2008

北京柳絮

北京柳絮

這是一個朋友傳給我的相片。
擷取自某個新聞畫面。

世說新語裡,第二篇「言語」,
記載了謝安與子女的對話。
雖網路很容易查得到全文,
且轉載如下: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

看這畫面,柳絮還真像是白雪紛飛。朋友說,這季節的北京,正是柳絮飄飛之時。看畫面似乎是美,對過敏的人可受罪了。看畫面這女孩,直是苦不堪言。

只是,置身事外,看這照片卻覺得可愛極了。


題外話。
本來未查詢網路時,
雖然記得出自《世說新語》,
我下意識誤以為這是蘇小妹的典故。
想想,一個是南北朝,一個是北宋,
這前後年代也差得夠遠了。
若沒查證就亂出口,就出糗出大了。

世人依這典故,
將「詠絮之才」來贊美女子的聰慧。
在封建年代,女孩太聰明,只怕不是好事。

故事中這個詠絮的「兄女」,
是那時著名的才女謝道韞。
索查網路,「星島環球網」整理了謝道韞的生平。
讀來深深覺得這位才女不僅文才好,膽氣智識亦不凡。
如果不是受限女兒身,能得國家重用,
何嘗不會是個將相之材呢。

「星島環球網」對謝道韞的介紹,
轉貼如下,
供讀者們參考。



為小叔子論戰 為丈夫打仗 謝道韞讓眾神喧嘩


(轉載自「星島環球網」, http://www.stnn.cc:82/arts/200801/t20080107_708455.html)

  晉代多風流名士,狂狷有之,瀟灑有之,不羈有之……讓有些女人恨不得生在那些時代,和那些風流才子共度余生。其實,晉代的女子亦佳,絲毫不輸男子。換句話說,在晉代亦有不少女名士,謝道韞就是其中的一員。

  謝道韞出生名門望族,為贏得“淝水之戰”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謝道韞才學過人,甚是聰慧,且勇敢果斷,品味高雅,為東晉女詩人。《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則雲:“王凝之妻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嘗內集,雪驟下,叔謝安曰:‘何所擬也?’安兄子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眾承許之。”因此,後世稱讚能詩善文的女子為“詠絮才”。謝道韞的文才氣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獻之折服。相傳謝道韞曾為王獻之論戰過。

  書聖王羲之的三兒子王獻之傳其衣缽,頗得其真諦,被後世合稱“二王”。晉代的名士多喜清談,一炷香,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不分白天黑夜地談論不休。王獻之也不例外,常邀文苑中頂尖的人物來家裏相聚,在高手如雲中論戰,不亦樂乎。

  一次,王獻之與友人談論詩文時,窘于應對,一時間處於下風,被此經過的謝道韞得知窘境,欲為之解圍,就差了丫鬟悄悄遞給他一張紙條,上書“欲為小郎解圍”。

  魏晉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禮防也漸受重視,雖有大家閨秀偶爾參與清談,但會張設青綾幕幢以自蔽,使與之對談的男性客人,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嬌面。

  當時的謝道韞便在垂下的一方青簾後,接著王獻之他們的話題,從容不迫地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讓在座客人無言以對,理屈詞窮而甘拜下風。讓謝道韞順利為小叔子論戰解了圍。謝道韞之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氣質不僅體現在論戰中,更體現在她為自己的丈夫的突圍中。一介弱女子,在危難時刻,丈夫都寄希望於神佛之時,她臨危不懼、挺身而身,帶領家丁突圍。

  謝道韞嫁到王家數十年,克盡婦道,溫、良、恭、儉、讓,無人不認為她是不可多得的好媳婦。十年間,王凝之在謝安的保薦下,從江州刺史、左將軍,一直榮升為主管一郡軍政大權的會稽內史。兩晉雖不少人醉生夢死,看似灑脫飄逸,實則東晉是個因外頻頻而搖搖欲墜的朝代。就在王凝之在擔任會稽內史時,發生了“孫恩之難”。

  《晉書·列女傳》載:“(道韞)及遭孫恩之難,舉措自若,既聞夫及諸子已為賊所害,方命婢肩輿抽刃出門,亂兵稍至,手殺數人,乃被虜。其外孫劉濤時年數歲,賊又欲害之,道韞曰:‘事在王門,何關他族!必其如此,寧先見殺。’恩雖毒虐,為之改容,乃不害濤。”

  賊兵孫恩造反,殺到門前,王凝之還在求神拜佛,每天閉門默禱,以為道祖必能庇祐一郡生靈。倒是一介弱女子謝道韞在勸諫無效的情況下,學她叔父謝安“但盡人事,各憑天命,”親自招募了數百家丁天天加以訓練,組成一支突擊隊伍。

  孫恩大軍長驅直入,王凝之倉皇出逃,在城門附近被對方截住,糊裏糊塗地被砍了腦袋。謝道韞鎮定自若,帶領隊伍乘亂突圍出城,橫刀在手,乘肩輿而出,衝到大街上,一如她在青綾幕幢後的談笑風生,其膽識與謀略不由得令人嘆服和心折。

  後雖勇而力不能敵,終成賊兵的俘虜,但其言行令賊兵孫恩也大為心折,對其改容相待,命人送她安返故居。此後,謝道韞一直寡居會稽。

  家破人亡寡居會稽的謝道韞,並沒有因此難而自艾自憐地幽怨生活,心性也並沒有因世事之變故而改變,她依然那麼地淡定和從容,為聞名而致的學子們傳道授業解惑,使受益者眾。

  “當時詠雪句,誰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錦心而繡口。此事難效顰,畫虎恐類狗。”(宋蒲壽宬《詠史八首·謝道韞》)如謝道韞這般的女子,被後世才子佳人的筆墨不斷追訴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

長噓短歎,豈見真心?——讀 余秋雨《千年一嘆》

這是余秋雨在本書自承的,最後一本「文化隨筆寫作」。在〈自序〉裡,他再三表示,「這種寫作狀態(按:指此次旅遊心情速記)不會再重覆,因此我把它看成自己的壓卷之作」,「除了正在進行的自傳寫作和舊作整理,這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書」(頁 13)。

這話在某些余秋雨親衛隊式的書迷看來,怎不可驚。他信誓旦旦向讀者說明,「八年來因你們的支持,我的幾本書長期位居中國大陸和全球華文書籍排行前列,……但這種現象不宜繼續下去。我自己想從排行榜上下來了,……目的是避免異化,回歸生命的質樸本位」(頁 14 )。

的確。對一個誠懇自省的思索者而言,暴露在群眾巨大密切關注目光和期待下,只有窒息拘束,進退失據。不但讓人在無謂的交際應酬中疲於奔命,還使之不知不覺向群眾口味靠攏,漸漸淺薄。就拿余秋雨四部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來觀察,即可看出這樣的變化。

是的。要先跟各位書民說明的:這本《千年一嘆》雖然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在四部作中,以我個人觀點,卻是最不誠懇最失敗的作品。怎麼說呢?


長噓短歎,豈見真心?

——讀 余秋雨《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
作  者:余秋雨
出 版 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0/03
定 價: 400元



在〈自序〉起始,余秋雨就說明:「這是我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數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幾個古文明發祥地的日記」(頁 10)。在第一則日記「選擇荒涼」,也提到「這個考察記劃不是我想出來的,真正的實施者是香港鳳凰衛星電視,……我是他們特邀的嘉賓。……」「至於鳳凰衛視為什麼選擇我,儘管他們說了很多讓我汗顏的理由,又說是『一致通過』,但最讓我高興的理由是這一條:他們經過多年觀察,信任我在面對艱苦和危難時的身心承受能力」(頁 21)。你瞧,人家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在此又得到證實啦。

於是,余秋雨被吹捧得暈陶陶,在眾多隨從保護下,二話不說出國去玩了。食宿都有人打點,自己只要抓時間寫幾百字旅行雜記應卯,實在惠而不費。他事後解釋,「文章與書法不同,本應多改幾遍,但能不能允許作一個小小的實驗,讓一些記錄特殊行為的文章保持原生狀態和粗糙狀態?其實我從《文化苦旅》開始的寫作,就已經是一種實地尋訪行為,承受過大量的肢體冒險和思維冒險,可惜『做文章』的痕跡太重,容易碰擦到那些我早已廢棄的地域的邊界」(〈自序〉,頁 10)。

然而,《千年一嘆》和《文化苦旅》還是有根本不同。《文》的敦煌莫高窟與眾古蹟尋訪,是自發的(雖說工作所由來),有事先準備與思考討論的。余秋雨的「作文章」或許裁剪了什麼又放大了什麼,卻是反芻過、去蕪存菁的思考結晶,有目的要讓讀者一同思辯中國文化大命題。《千》保留「原生狀態和粗糙狀態」,固然得以一窺原貌,也使素材蕪雜,常有論點失焦、不知所以處。這使得《千年一嘆》真的只是「一個稍有知識貯備的當代中國文人面對異域文明時的讚嘆、驚嘆、感嘆和悲嘆」(〈自序〉,頁 10);就算是名人吐氣哈聲,還是不免些許口臭,轉瞬再無痕跡。

由於「在如此艱難危險的長途上見縫插針地塗幾句,既做不了文章也做不了學術」(〈自序〉,頁 10),時間不多身心俱疲,《千年一嘆》不得不淪為旅遊流水帳。自一開始的「希臘」數篇,就是今天我們自這兒到那兒坐什麼交通工具和什麼人會合住在什麼地方吃些什麼東西等等等等。余秋雨,或許是電視台的安排,和尋常觀光客沒什麼不同。一樣挑著名景點看,發出一樣的驚嘆,對電視觀眾作一樣的展示,和觀光客一樣作「到此一遊」合影留念。這有什麼值得看的呢?這不是我所期待的余秋雨啊。根本不是。完全不是。

余秋雨看到某些古文明的衰落,但沒思索新生命的不同。或許是,他根本沒意識到,衰落古文明所曾在的土地,舊靈魂換了面貌,但一定還在延續。那些古文明延續下來的新生代,之所以與我們不同,並不因為殖民而根本代換過了,古文明不可能了無痕跡。

會不會是因為這場所謂「千年之旅」,他參與的心態所致?說明性質的第一篇日記「選擇荒涼」,他說道:「每一道千年山梁上都有中國人的腳印,而且這排腳印沒有中斷,一直排到今天中國人的腳下。當年我們的祖光身邊應該有一些陌路人吧,他們都到哪裡去了?他們的腳印消失在何處?他們的身影飄逝於何時?也許,他們還有行李寄放在哪個山洞裡?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有沒有必要一直走到底?硬把腳印延續至今究竟是福還是禍?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去辦別一下別人的腳印,研究一下他們離去的原因」(頁 20)。

所以,他難掩大中國沙文主義心態,以古文明最綿長也唯一倖存者後代的眼光,看待了那些荒煙蔓草。幾乎沒留意那些還在故土的今民,觀察他們身上古文明的餘光。在最後〈補記〉,余秋雨提到他在伊拉克巴格達,為這旅程寫的主題歌歌詞,「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恆河邊的梵鐘在何方?」「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更間接反映這種傲視自得的心態。

只是話說回來,古文明的餘光,也不是匆匆過眼的應卯走馬看花,所能發覺的吧。

若不拿閱讀《文化苦旅》的眼光看待,只當單純遊記來欣賞,《千年一嘆》還是頗有消閒之助。比如第 44 篇「山洞盛宴」,一行人在約旦中國餐廳用餐,竟發現這是杜月笙女婿開的,老闆甚至還曾是台灣政府駐約旦大使館的上校武官。第 52 篇「奇怪的巴比倫」,巴比倫古城修復後,修復領袖竟令人用古代楔形文字留言在古牆上,寫著「感謝偉大領袖薩達姆於一九八二年復原巴比倫古城」,還「一連寫了很多遍」。對古文明真是莫大諷刺。

這就是《千年一嘆》。沒有意在言外的思索,只是看似嚴肅實則輕率的嘆息。

宛如春夢了無痕——讀 王文華《61╳57》

某年三月三日,中國時報第十二版「藝術人文」報導,「流行暢銷作家王文華《蛋白質女孩》中文簡體版今年一月下旬甫於中國大陸上市,僅一個月的時間,即創下十五萬本的高銷售量,榮登上海地區的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據這則報導,王文華本人「很意外這部背景在台北都會的小說會成為上海摩登的一部分」,不但至上海新浪網觀看網民討論,預定夏天以前出版《61╳57》,還將在上海出版社運作下,仿痞子蔡模式至上海簽名。

隨兩岸生活文化(尤以大陸沿海城市)日趨接近,加上文化程度落差,大陸年輕人對台灣現代文化的好奇新鮮感不難理解。上海商業化現代化程度,又最近似台灣(台北),我覺得同類城市作品引起共鳴,並不讓人意外。異鄉異地人事物,向來不會使讀者無法接受,反而帶來窺奇之樂。上海的台灣文化熱,與十餘年前台灣的日本文化熱,應可等觀。


宛如春夢了無痕

——讀 王文華《61╳57》


《61╳57》
作  者:王文華
出 版 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1/07
定 價:
250元




王文華在台灣年輕作者群,可謂少年得志。在台大求學期間,隨幾次聯合、時報等大型文學獎獲獎,就已出版《寂寞芳心俱樂部》短篇小說集(允晨)。他慣常充分利用台北現代生活元素影像,天馬行空糅合拼貼,以荒謬寫實造成驚奇趣味效果。早期作品,提供給讀者的想像詮釋空間很大。在我印象中,以台大校園作背景寫成的《性、謊言、錄音帶》(待查證),利用後設技巧,以學校宿舍疑似性變態/騷擾事件,牽引出學校學生會的權力運作等等。除了作品名是當時院線電影《性、謊言、錄影帶》的諧擬,內容也恰是當時台灣政治人物性醜聞案的諧擬。是那時台灣現代文壇,人所樂道的話題小說。

王文華自台大外文系畢業後,轉而學商。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學成後,旅美工作數年回台,藉寫作「三少四壯集」(中國時報「人間」專欄)重拾舊好。文風已和往昔不盡相同。同樣用台北現代文化作素材,著眼聚焦於台北年輕愛情觀。《蛋白質女孩》便是這專欄所結集。最為注意也引起正反意見的,王可能因嫻熟文字,不自覺近乎句句押韻,排比對仗串連全文。這種「押韻文」有人叫好有人不以為然,卻也成為王文的獨特風格。

這本《61╳57》,如文宣所言,是「王文華第一本長篇愛情小說」。在本書中,他極為刻意地努力擺脫「押韻文」習慣,似乎力圖證明:他的確努力在寫作一篇正經嚴肅文章。的確,他的努力,在新書發表時,也得到與會作家朋友的肯定。

那麼,這本王文華如此重視用力的作品,告訴了讀者什麼呢?




書名「61╳57」,讓人眼睛一亮。單純數字構成的書名極罕見,也無法透露訊息,反增讀者好奇心,急欲一探究竟。走讀之後可以知道:這兩個數字,一來是男女主角生日的民國年次,二來也是書中重要畫作雷諾瓦「小艾琳」(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Irene Cahen d'Anvers") 的方幅尺寸。

當然,實際並不是這麼巧合。作者說了小小的謊言(或說「因創作所需的設計」)。雷諾瓦畫作原尺寸為65╳54公分。本書扉頁附了這幅畫的影像,色調偏藍失真,但可看出畫幅是長方形的。若依作者設定,畫作應近於正方,很容易推知書中所言不合實際。只是,小說家言,本不必輕信。重點也不在於此。

本書藉由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以女主角林靜惠眼光來敘事。這是個五十七年次情感內斂(作者使用借代自河洛音的流行語「ㄍㄧㄥ」來形容)的台南單身女子,習商留學後在台北某銀行從事美國證券投顧工作。本來將情感刻意壓抑,與人群保持合宜距離,偶然機會遇見英俊活潑的傳媒廣告工作者徐凱。一見鍾情(頁 018),加上徐刻意誘導,漸漸芳心可可,被攻破心防。

典型俊男美女鳳求凰的戲碼,卻也是市場接受度極高,極易引起共鳴的題材。

王對女主角這類的情感內斂女子,應是觀察入微。書中對林靜惠的舉止側寫,極具說服力。如她在如廁時先以沖水掩飾排泄尿音(頁 023);在小吃店為避免老闆對大腸難吃未被吃完而難過,細心用湯水掩蓋(頁 075)等等。林的體貼用心,讓讀者心有悽悽;加上作者藉男主角暗示她「長得和小艾琳很像」,人美心善的可人兒,誰讀了能不我見猶憐呢。

相對的,男主角徐凱是風趣英俊,想法活潑靈動的廣告人。他巧妙一步步有計畫接近,讓林不設防下接受不少驚喜,留下印象和好感。

只是,作者的小說情節設計似乎因太完美而失真,讓徐凱作為拿到現實生活檢視,說服力略嫌不足。連帶使徐凱角色本身變得架空虛無。

比如,頁 088,徐約林下午蹺班,坐火車去基隆。徐先送林上車,自己留在月台;待火車起動,佯裝棄女主角不顧惹她著急,到了最後關頭再跑步追逐,險險地上了車。

想像中,這自然浪漫到不行了。可是,台灣任何一地的火車站務人員,會容許這樣的事發生麼?

再如頁 073-074。徐佯稱約林至公園野餐,帶她到街上一處辦公大樓(「一家公司,沒有明顯的招牌。……靜惠看到牆上幾張電影海報,不知道這是什麼公司」)。再藉口「幫忙搬重物」,引她上八樓某間暗室。「他打開門,拉她進去。那門好重,不像一般辦公室的門,門後還有另一扇門,他再打開,拉她進去,裡面一片漆黑……靜惠左邊牆上突然閃出一陣強光,……那是一場電影……那是一場專門為她放的電影……她在第一排坐下,看著銀幕」。

專為女主角放的電影。置身處地,誰能不感動呢。可是轉念想想,這是個什麼所在?那空間的厚重門,女主角到第一排坐,暗示這處專用來放映影片,甚至是個小電影院。但,辦公大樓八樓,不應該有如此商業娛樂。電影或廣告影片試片室?或許可能。但未聽說有類似場所,且為了試片好像也不必特意架構如此講究的硬體設備。可能真是我知識不足,想不透此情此景是否真有可能。否則,這就是另一樁為浪漫而浪漫的設計了。




王文華素對電影藝術情有獨鍾,這是喜歡他作品讀者習知的事。他曾出版《電影中的實用智慧》(皇冠)一書,以數十部流行電影作引,解析他獨到的人生觀察。雖不算正規影評,至少說明了他是個用功的影迷。

在《61╳57》一書,作者少不得拿出電影知識來運用。這無可厚非,且流行電影原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符碼。

據我統計,書中情節運用列舉了二十一部電影,分別是:《女生向前走》(頁 024、028、029、198、303),《枕邊書》(頁 033),《老爸,我把自己綁架了》(頁 040),《獨領風騷》(頁 040),《英倫情人》(頁 062),《愛情的盡頭》(頁 062、073、095),《征服情海》(頁 093、240、263),《絕命大反擊》(頁 101),《變人》(頁 113),《星際大戰》(頁 123、128),《謝謝你愛過我》(頁 145),《哈啦猛男秀》(頁 063、147),《辛德勒的名單》(頁 147),《愛在黎明破曉時》(頁 147、148、153),《遇見百分百的愛情》(頁 148),《永不妥協》(頁 148),《往日情懷》(頁 227),《烈愛風雲》(頁 243),《臥虎藏龍》(頁 250),《當真愛來敲門》(頁275 、302、303),《天人交戰》(頁 289)。

這其中,有少數是必要元素,情節中不斷出現,如徐、林初遇是在《女生向前走》的試片會,之後兩人便以這電影為話題,日後也作為初遇標記。有些只是兩人對話偶爾一提,或者出現在場景,利用片名或電影情節,為角色心境的互文暗示。如林好幾次失望後,一再試圖原諒徐的風流與謊言,欺騙自己還是愛他,某天拿《當真愛來敲門》電影票,去住處邀徐看電影,卻撞見他與另一親密女友在房間歡好的事實。好不容易再次和好,看完電影後又看見《當真愛來敲門》海報。讀著海報上宣傳詞「兩個人戀愛了,只有一個人知道那不是巧合」,才相約一定找天再來看,林回家後藉電話查計程車行叫車紀錄,才知道徐根本沒和另一親密女友分手,終於徹底失望,結束愛情幻夢。在這裡,片名和海報宣傳詞,具有相當重要的,暗示林內心想望和兩人關係的玩味角色。

只是,男主角徐凱設計為廣告人,嗜看電影這種聲光傳媒可以想見;女主角林靜惠,小說的前言後語不曾交代她熱愛電影(比如曾是學校電影社社長之類),竟也能和徐凱一同如數家珍,相通聲息,甚至屢次談到某情節某句話就一同叫出某部電影某位明星。這或許顯得誇張了些。只能說作者玩得過頭,分心互搏之餘,說順了口忘了戲,沒能照顧周詳了。




王畢竟曾是主流文學大獎得獎人,具備一定的小說功力。這部小說,他善用伏筆與呼應技巧,讓小說產生深度,使讀者得以享受回顧追索的閱讀趣味。

比如,之前提過的那些電影名,就是一例。藉同部電影名的出現,一方面交代某事某經歷的時刻,另方面在暗示人物心境之餘,讓讀者不得不去回想,甚至翻閱之前篇章找答案。

再如,頁 064,林向徐提到,自己過去到新加坡受訓,機場免稅商店看見迪奧的「勿忘我」香水喜歡極了,差點忘了登機。藉此說明自己不如徐觀察的這麼理性精準,「其實我是很糊塗的」。

在這裡,「勿忘我」香水,自然不只是香水名。作者當是用它來暗示林對徐好感眷戀的心境。到了頁 114,徐凱去東京見朋友(讀到最後,讀者不難發現,其實是去見因某種原因留在東京的另一親密女友),回來時不忘帶個神祕小禮物送給林靜惠。打開來看,就是這瓶「勿忘我」香水。除了告訴讀者徐凱的細心(在當初只是隨口提過的小往事),對女方也成功營造了浪漫多情的感覺。讀者很難不同聲一歎,感同身受罷。

再舉一例。頁 129,在徐巧妙經營設計後,林對徐漸漸鍾情。徐告訴林「下禮拜四去日本」,邀林去日本玩。林隔天馬上要旅行社預定日本高級飯店「ParkHyatt 」,甚至訂下頂樓的 New York Grill,因為旅行社告訴她「那裡一位難求,是東京男人求婚的餐廳」。這一「壯舉」,連徐都咋舌。間接暗示了書中的徐和看書的讀者,林確是深陷情海了。到了頁 163,林和徐到了日本,發現徐幾乎整天留她在飯店裡,去哪裡不但沒明講也不讓她跟。讀到後來,讀者了解,這想是因為徐在日本要應付另一親密女友,根本分身乏術之故。這時林當初預定飯店所包含的整套「求婚節目」,如 Room Service,頂樓餐廳晚上訂位等等,如期上演,只剩林一個人去面對,其間落寞張力,油然而生。

頁 061,徐和林去公園野餐聊天後,傍晚離開。巧遇放學下課的北一女學生。徐猜林是北一女的,她回答「我不是,我讀台南的家齊女中」。徐告訴林,自己讀高職曾追過北一女學生未果,心下直是憾恨,「有一天我要交一個北么的女朋友,和她上床,然後把她甩掉」,來報此仇。這當然是玩笑話,也暗示徐的學歷崇拜症與征服慾。到了頁 261,兩人已有過親密關係。林雖不是北一女學生,為了給徐生日驚喜,堅持不讓他在沙灘即興作愛,在回旅館沖澡後,穿了預備好的北一女制服出現。

像這樣前後呼應的例子,還有不少。是王文華對這部小說用心經營的證明。




《61╳57》的故事角色十分單純。除了男女主角,作者不免加了對比的男女配角,提供呼應。也就是故事裡的程玲和周勝雄。

  程玲自少女時代就佻達,蹺課去遊蕩。身為風紀股長的林靜惠,不問理由就逕自為她護航,被老師責罵也默然承受,讓後來輾轉知情的程玲銘感五內。是以出社會後巧遇,成為手帕交。——雖然不盡合理,也未嘗不可是了。這是小說。

作者將程玲設定為豪爽女人型的人物。作事大開大閤,旁若無人,絲毫不避外人眼光。這不表示她就男性化或不假修飾了。相反的,雖然作者沒強調,至少說明她已是個「成熟女人」,且對自己的美麗充滿自信。

頁 024,程玲和靜惠初遇,邀她到公司坐,棄捷運而就公車,並告訴靜惠:「像我們這種美女怎麼能坐捷運?當然要坐公車給路上的男人看囉」。這樣的理由過於牽強。顯是作者特意設計來突顯程玲性格的。

程玲不但自信大方,玩性也是一流。對她而言,性與愛可以互不相干。頁227,她跟靜惠表示,「性和愛根本是兩回事。愛如果是魚類,性就是鯨魚,他們根本不是同類的,為什麼一定要同時發生」。

雖然有周勝雄這種好好先生守著,程玲還是恣意同別的男人上床。奇的是,周勝雄不是不知情,竟是默許的。這弔詭在書將結尾,作者才交代出來。

周勝雄,看似懵懂無知的單純好男人。對程玲加意奉呈,反讓她私下覺得乏味。頁 023 藉程玲告訴靜惠,「他作愛都戴兩個保證套,就怕我懷孕」來說明周勝雄的迂。也略嫌太過。簡言之,程玲和周勝雄的性格都太刻意太無血肉,比重也輕,讀者輕易可看出是作者為設計而設計。是可惜之處。

至於其他角色,更是無足輕重了。最大敗筆要算是起首的林靜惠初戀男友黃明正。他只出現在前二回,和女主角談了柏拉圖戀愛後,因靜惠主動無故退縮,無疾而終。之後,到了故事結束,這個角色沒再出現過。讓人不禁懷疑:究竟是作者寫得忘了自己設計的伏筆,還是或許現實拿來借代的女孩經歷如此,故這麼鋪陳。不管如何,這個角色完全抽去,甚至把交代林靜惠性格養成的前二章都刪除,對整本書幾無影響。——不知本書是否曾在何處,以連載方式隨想隨刊,才造成如此突兀結果。

同樣的,另個跑龍套角色邱志德,出現得更是不知所以。他在第十一回出現,作者交代他「是她大學同學,當時追過她,被她擋在城堡外,畢業後就沒有聯絡了。……後來也出國念了MBA,現在也在銀行作外匯」(頁 105)。他被作者設定為典型銀行人,打電話給靜惠,「一個月留三、四次話,靜惠從來沒回」(頁 106)。他在這回驚鴻一瞥,只為在靜惠心目中作徐凱對比;「靜惠……想他怎麼能跟徐凱比?如果徐凱來找她,……看到她和邱志德在一起,他會不會覺得她背叛了他?」(頁 106),除此之外再無他用,也隨之消聲匿跡。

直到最後,靜惠終於在心上徹頭徹尾對徐凱放棄,邱志德才又出現,告訴她「我上個月升經理了」「(大學同學)阿明過世了」之類的事。如此而已。是的。如此而已。

如果邱志德這角色和黃明正合併成一人,或許還有首尾呼應、提供為徐凱對比的效果(雖然不見得需要)。可是本書設計,使得他們完全變成贅筆,讓人徒呼負負。




阿金這個配角角色,必須特別提出來討論。這個自閉症兒童,是靜惠大學慈幼社照顧過的個案。她也是唯一能耐心走進他世界,被他接納的人。「那年靜惠24 歲,一名 24 歲的母親」(頁 006)。

這個自第一回出現過的角色,頗長一段篇幅沒再出現。直到第十八回末,作者才突地想起似地,點一句「星期一,她接到一通電話:阿金病了」。此後,阿金佔了舉足輕重角色,也是徐凱攻陷靜惠愛情防線的重要媒介。第十九章始,補足交代了阿金在靜惠大學至出社會這段空白。

只是,或許對醫學知識有所涉獵的讀者都不免失笑的:阿金「他還是住在育幼院,……變成了一個瘦高的高中生」(頁 170),得的卻是肝癌。若說,阿金是先天性病毒肝炎患者(這是唯一可能),也沒有理由在這麼年輕時,快速轉成肝癌。除非加上其他外因,如服大量經肝代謝藥物,或是酗酒、曾誤食某些農藥自殺等等。靜惠看到電腦斷層有「好幾個紅鉛筆畫的圈圈」(頁 174),這又表示阿金的肝癌是聚落分布 (cloned),不是病毒誘發肝癌的散在性 (diffuse)。這是轉移癌的特徵。如此細究雖然不必,但怎麼想,阿金的肝癌實在奇怪。

青少年得的癌症,在所多有。雖然作者在後來情節,點出化療病人造成禿髮後遺症等等,無甚錯誤(也是民眾可自肥皂劇得到的常識);這樣天馬行空的疾病設定,雖然無關宏旨,不免讓人覺得遺憾。或許作者可以再用功些,先查查資料,或者請教相關人士,那麼阿金的病當可設定得更妥善,不至貽笑大方了。

既是設定肝癌,阿金的病便依肝癌患者常態走。原則上,如果不是併發嚴重感染,癌症病人不必長期住院,可定期(一般是二週)回院短暫住一兩天,打完化療藥物便可出院回家。但是,書中阿金似乎是一直住在醫院裡的。就算健保制度,一樣無法容許如此。也沒有理由。

好吧。肝癌成立與否,不是小說重點。總之,阿金重病轉折,讓靜惠忽略對徐凱日本女友的疑心,也讓徐凱射人先射馬,有機會對靜惠攻城略地。終於,徐凱心願得遂。一個月後,在照顧完阿金的肺炎,「他們回徐凱家,那晚,他們發生了關係」(頁 208)。

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阿金的角色,也只是如此。同樣輕盈虛無。




那麼,仔細想來,角色較完整較具說服力的,只剩林靜惠一人了。作者王文華經營這部小說,難道就為了展現一個情感壓抑女子的錯愛?或者,只有花花公子才能對此類「蛋白質女孩」(借王文華前部作品定義)破除心防?還是,提醒現代越來越多的情感壓抑女,提防白馬王子背後,可能是支花心大蘿蔔?

頁 56,徐凱初時勾引靜惠時,提過齊格瓦拉(或譯「切.格拉瓦」,Ernesto Che Guevara,1928-1967),問靜惠聽過沒有。靜惠隨即答出,「他是丁美洲的游擊隊領袖,幫卡斯楚在古巴搞革命。……我讀MBA時研究過他組織群眾的方法」。

這位革命家,台灣年輕人知道的應也在少數。可尋的介紹譯本也少。常見的是《 20 世紀最後革命家——切.格瓦拉》(楊碧川/著,白銀系列 2,大作出版),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梁永安等/譯,MARK 06,大塊文化)這兩本書。他的生平和革命經歷,在本書無關緊要。不過書民有興趣,很可找書一觀。

書中重點在暗示:徐凱具革命家的浪漫;或說,有挑戰征服的野心欲望。像靜惠這樣美麗靜好的情感壓抑女,對徐凱花花公子性格而言,不啻充滿刺激有趣的挑戰。目標不止順利獲取「性」的給與,更在於「情」的征服。作者透過徐凱告訴讀者一個重要概念:對這樣或許有性潔癖、感情障礙的女子,更應該反其道而行。像徐凱般不時半開玩笑,動不動提醒「我還沒有(希望)和心愛的人(妳)上床呢」,不時假裝兩人早是親密愛侶來逗趣,或許更能減低對方的警覺心,進而伺機趁虛而入。一味迎合,也假裝自己是無性聖人,只會適得其反,越離越遠。——是耶?非耶?

或許因此,靜惠接受徐凱為入幕之賓後,劇情不得不向離異演變。對徐凱而言,愛情遊戲至此到達里程碑,新鮮感縱有也已稀薄。加上舊女友自日本回台灣,互暪雙方以享齊人,必然左支右絀,總有一天東窗事發。相對的,靜惠這種情感壓抑女,放情很慢,絕情更是不易。即使發現事實醜惡,還是阿Q假裝不知,存一線模糊想望,以為對方只有對自己真心,對他人盡逢場作戲。事實呢?往往叫人喟歎。

然而,現實生活裡,像徐凱(浪子男)/靜惠(壓抑女)這樣的愛情悲劇,每分每秒都在發生。無怪乎,對照組的程玲(豪放女)/周勝雄(包容男),竟相對成了較好的組合了。




縱論全書,《61╳57》一書,人物角色鮮明卻扁平。故事浪漫卻失真。王文華具良好寫作功力,也善用城市符碼,對年輕讀者親和力強。可是故事架構不免充斥大量對話,連帶使結構冗長鬆軟,節奏緩慢。如果列為「言情小說」,無疑是特出佳作。但是以「純(嚴肅)文學」眼光審視,《61╳57》的耐讀性著實不強,對人性糾葛幾無著墨,沒有發人深省處。單以愛情而言,確實提出現代年輕人愛情普遍存在的一種模式。可是只有展現,沒能進一步發展、質疑、辯證、討論,甚至進而提出解套觀點或生存方案。凡此種種,都使本書深具「暢銷書」賣相,卻少「長銷書」可能。十分可惜。

星期日, 4月 06, 2008

神奇!作家事,可增進性生活!?

人自謂「萬物之靈」,其實不過是隻較會思想又能靈活運用工具的動物啊。標榜理性行為,謀而後動,欲常常被七情六欲左右。只是習於合理化自己行為,掩飾自己獸性的流動。比如,一時「性」起,卻推說酒後亂性;床前兩情相悅為愛獻身,床後人財兩失就告性侵。明明只是生物的生殖行為,明明只是物理的活塞運動,以情以愛作包裝,登時充滿無限綺思,讓英雄折腰相向,貞女解袍橫陳。

於是,古往今來,許多人許多書研究併分享如何鉤男吊女,醫學專家或民俗達人教導如何強精壯陽、高潮疊起。男生可能狂練九九神功,沒事就叫小弟弟提磚頭練把式;女生可能上醫院打針增加某處局部表面積,以加快狂喜的可長可久。這些方式都十分辛苦,或者要花費高額費用。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增加這方面的功能或快樂,八成是許多曠男怨女求之不得的吧?

是以,看到以下這則新聞,我真的大吃一驚。--沒想到,作家事就、就可以……有助於性生活?



美國專家:男性多做家事可能有助性生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07/19/uuhc.html)
更新日期:2008/03/07 14:05 鄭詩韻

(法新社華盛頓六日電) 專家今天說,美國男性做的家事量是以往的兩倍之多,他們也可能因為這樣,享受到更好的性生活。

加州大學社會學家柯特蘭告訴法新社:「基本上,男性做的家事越多,女性就越開心。」

「當代家庭委員會」網站以對照表形式刊登的報告顯示:「男性做較多家事,女性會覺得比較公平,婚姻滿足感提高,婚姻衝突也較少。」柯特蘭是這份報告的共同作者。

男性幫忙在家裡忙進忙出的獎賞,可能就是更多的性生活。

柯特蘭說,「我們社會學家一般不探索那個領域,但治療師認為,男性做較多家事,與性生活次數有直接關聯」。

心理學家柯爾曼在當代家庭委員會網站上張貼的評論中,同意分擔家事「婚姻滿意度越高,有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性生活!」

在當代家庭委員會擔任資深研究員的柯爾曼說:「妻子說,對參與家事的丈夫較有『性』趣,感情也較好。」

此外,研究指出,現今美國男性除了分擔更多家事之外,與小孩共處的時間也有增加,是一九六零年代的三倍,女性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是過去的兩倍之多,因此推測父母親自己提高了養育孩子的標準。



看完後,心涼了一半。原來,我身為讀者純潔善良的情感,又被記者先生小姐們玩弄了(嗚嗚嗚)。--這、這是什麼跟什麼呀!!

這篇報導,號稱引用自「法新社」。八成是法新社新聞稿的「家庭婦女版」還是什麼「奇聞妙事版」?從開宗明義第一句:「專家今天說,美國男性做的家事量是以往的兩倍之多,他們也可能因為這樣,享受到更好的性生活」,就充滿思辯了。「美國男性」的「家事量」,不知是以什麼標準來衡量?問卷,還是街頭訪問?對家事又如何定義,是拖地洗碗帶小孩,還是擦桌子收剩菜,或者只是揀揀垃圾、不亂丟臭襪子?再者,「可能因為這樣享受到更好的性生活」,也是不確定語氣;料想妻子可能會因為丈夫的貼心 (暗指作家事本來就該是女人的事,男人作家事是施捨體貼?),就在性行為上曲意承歡以為報答?還是,會作家事的男人,看在女人眼裡,竟變得像布萊特彼得還是足球金童貝克漢一樣性感?

發表這言論的柯特蘭先生,回答得很妙:「我們社會學家一般不探索那個領域,但治療師認為,男性做較多家事,與性生活次數有直接關聯」。把所有過錯推到不知名的治療師身上,反正說錯說對都是他說的,不干我的事。那麼,為何柯特蘭先生,敢具名發表這項評論?

看看這句。「男性幫忙在家裡忙進忙出的獎賞,可能就是更多的性生活」。說得活像每個男性都是精蟲衝腦,成天只想那檔事,連作個家事都是希望能換來性行為的報償似的。某個男子平時都不作家事,這天回家不知怎麼的,又是洗碗又是拖地忙上忙下的。他的妻子,會解讀成「啊啊。原來他想要了(羞)。那,今晚就早點洗香香,穿個性感內衣吧」?難道,作丈夫的在家作作家事,作妻子的就要寬衣解帶,陪著作愛以慰良人?

再看看後續。可以發現,這種「作家事」→「(妻)對丈夫較有『性』趣,感情較好」,只是研究者一廂情願的推論,或者受訪者的客套回應。就算是好感度增加,不代表床笫之事一定和諧。從彼此的性功能、情趣安排、雙方心情如何,甚至月經週期等等,在在影響質與量。怎能一句「(男性)多作家事」,就推論到「帶來更多的性生活」呢?

忍不住為那些看新聞只看標題,回家興沖沖大作家事,半夜求歡卻被妻子一腳踢下床的苦情男子,一掬同情之淚!

發表於 2008/04/03 11:43 AM

每十二年被記者重新發現一次的,老鼠的神奇

發明豆漿申請為世界遺產後,正申請易經、甲骨文,打算將風水納入下一個進程,生肖記年也快成為韓國人發明的了。這種鳥事發生後,只怕全世界的華人都覺得生氣,尤其是中國人。香港文匯報,甚至還找了風水師談論這件事。

可生肖是華人發明且普遍使用,這事假不了。所謂「世界遺產」認證,說穿了不過是聯合國文教委員會發起、有噱頭但實在無實質意義的名目。重點在結集各國力量,保護既存的人類文化成就。但,事實就是事實,光是宣稱或私人認證,是改變不了什麼的。

好有一比:某個男子單戀一位公車上偶遇的,如花似玉的正妹,別說是聊天吃飯看電影了,從來沒有過什麼交集。卻向朋友宣稱「她是我的馬子」「我們上過床了」「我們結婚了」,自己刻印章偷拿人家身分證影本,跑去法院公證。這位小姐就真能成為他的妻子,真的會永結同心白頭偕老嗎?只怕誰也會嗤之以鼻罵道「神經病!哪有這麼好的事!」。

西風東漸,生肖和農曆年,漸漸被現代華人所忽視,開始過起西洋情人節、感恩節、復活節、耶誕節……。不過大眾傳播媒體可不能放過這個作文章的題材。於是,每一年的當值生肖,都自動金光閃閃。去年才過完金豬年,今年又是金鼠年。明天想必就是金牛年了吧?至於生肖動物,更是要拿來大作文章。您瞧,底下不就是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麼?


身體構造特別 老鼠上山下海
(華視新聞)
更新日期:2008/02/17 14:3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17/69/tms0.html)

很多人不喜歡老鼠,不過,老鼠其實很聰明,而且,牠們身體的構造非常神奇,不但讓牠們跳的遠、爬得高,還是游泳高手,究竟老鼠有多厲害,來看今天的國家地理蒐奇。能成為十二生肖的第一名,小老鼠,當然有一身好本領。先來看牠表演特技,在這麼細的桿子上,還能靠著尾巴來保持平衡,小老鼠一步一步,走得穩穩當當。再把難度提高,讓牠走在旋轉的桿子上。腳上就像塗了強力膠,小老鼠的身體扭啊扭的,還是沒有掉下來。除了平衡感超好,老鼠其實也是游泳高手。靠著靈活的四肢,和充滿彈性的尾巴,老鼠可以在水裡生活三天,就算受困,牠也會自己找出路,看牠身手矯健,在馬桶的水管裡鑽來鑽去,終於浮出水面。不只體型完美、老鼠還擁有驚人的記憶力。把牠丟進這個迷宮,牠的目標,是畫面右下角的巧克力餅乾,第一次,牠慢慢摸索,這一路上,牠看到辣妹、綠色小車子、還有黃色鴨子、靠著敏銳的嗅覺,牠找到巧克力餅乾。品嚐美食之餘,牠也記住了這些物品的相關位置,同樣的迷宮,再走一次,牠可以毫不遲疑。想都不用想,就知道餅乾在哪裡,而且,小老鼠,還會【吃好逗相報】。看看這隻老鼠,在四個盤子裡,聞一聞,牠知道,最後一盤的餅乾,最好吃。接著,牠把這個訊息,告訴牠的同伴。結果,第二隻老鼠,不需要再走冤枉路,直接衝到最後一盤。既然老鼠這麼有義氣,又能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就算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牠們還是意志高昂、堅韌無比。(綜合報導)



這篇噴飯搞笑的文稿,來自華視新聞哦。我想像,如果我吃飯看新聞,聽到新聞主播一本正經播報這則文稿,一定是噴得電視一臉飯粒菜渣。

首先,自文稿就知道「這不是新聞」,而是「國家地理蒐奇」(國家地理頻道的記錄片?)。記者看圖說故事,說得似模似樣,連「腳上就像塗了強力膠,小老鼠的身體扭啊扭的,還是沒有掉下來」都出來了。這,這是新聞嗎?這是新聞寫作的語言嗎?老鼠會爬竿游泳走迷宮,這能帶來兩岸統一、藍綠和解,還是世界和平?

最爆笑的是結語。老鼠走過一次迷宮,知道餅乾在哪裡,會「告訴同伴」,這代表「有義氣」?「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是句諺語,重點在於「人人喊打」,表示某人被群眾厭惡。什麼是「就算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牠們還是意志高昂、堅韌無比」?老鼠身為老鼠,生而使然,無所謂意志高不高昂的問題吧!退一萬步來說,為什麼看了老鼠爬竿游泳走迷宮,就知道老鼠是「意志高昂、堅韌無比」?難道偉大的「綜合報導」記者大人,是老鼠肚裡的蛔蟲?

這種文稿,就算是學校校刊新聞社的稿件都不及格,遑論正式的媒體新聞。怪的是,記者寫出來不臉紅,審稿的總編大人不覺得丟臉,就這麼播報出來,甚至還送上網頁。無怪乎沒人敢承認是他/她寫的,一切推給無辜的「綜合報導」。看這種新聞,只怕比肥皂劇還讓人腦殘。看天線寶寶應該會比較妥當。

發表於 2008/04/02 09:31 AM

[讀家新聞] 小心!晒太陽會致命……嗎?

醫療新聞,為求新聞效果,不免有時太過危言聳聽。比如以下這則新聞。


小心日光浴! 澳華裔26歲女罹皮膚癌死亡 生前錄警訊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17/17/tmhz.html)

更新日期:2008/02/17 10:12 記者許瑜菁編譯

喜歡曬日光浴的民眾要當心了,澳洲一名華裔女性因為長期使用日光浴設備,竟然因此罹患皮膚癌,年紀輕輕才26歲就不幸告別人世。

正是青春年華的華裔女孩克萊兒奧利佛,可能永遠料想不到,為了保有古銅色肌膚,長期使用人工日光浴設備,竟然就讓她揮別人世。

「看看我,你們選擇什麼呢?我選擇生命,我選擇白皙皮膚,可以環遊世界,而不是在26歲的年紀死去,我不想死!」克萊兒生前錄製的一段畫面,現在成為澳洲的皮膚癌廣告,她在去年9月因為黑色素瘤去世,兇手就是一台台的日光浴設備,克萊兒的母親在她死後,則繼續推動反日光浴的理念。

在澳洲,皮膚癌是第三常見的癌症死因,每年有超過8800名澳洲人被診斷罹患黑色素瘤,澳洲癌症協會大衛希爾教授指出:「克萊兒的故事絕對重要,這是過度曝曬紫外線的悲劇。」

也因為克萊兒故事的警惕,提醒澳洲民眾,黑色素瘤並非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可能因此喪失生命。最新研究發現,現在澳洲人進行日光浴的比率比過去少了45%,雪梨的皮膚科診所未來3個月的門診也紛紛被預約一空,許多年輕人準備徹底進行皮膚檢查,避免克萊兒的悲劇再度上演。



看了這則新聞,一般民眾會怎麼想呢?不消說,只要大太陽天出門,必定全付武裝,大草帽遮陽傘防晒乳全部出籠,恨不得全身包得嚴絲密縫、密不透風才敢出門。如果晒了太陽,皮膚多個斑點深些顏色,大概要大驚失色,馬上到醫院掛急診、叫律師來立遺囑,擔心自己不久人世了吧?急診醫師可能會被抓著肩膀搖著叫道:「醫生!我會不會死?這是不是皮膚癌?像新聞報的那個二十七歲女生一樣?我我我不想死,快救救我啊~~~~」

我記得小學時,健康教育課本,總是教導小朋友要出去晒太陽,才不會得軟骨病。陽光裡的紫外線,可以促使身體吸收維他命D,增加鈣質吸收。這已經是確定的基本醫學知識,不會因時代再有變化。所不同的,白種人的皮膚因為先天黑色素不足,晒太陽會讓皮下黑色素大量增生,產生黑色素癌可能性大增。相較之下,黃種人與黑種人,皮膚本來就帶有黑色素;對紫外線的感受性沒那麼大,黑色素癌的致病率相對減少許多。不能一概而論。

新聞已經說了:「澳洲一名華裔女性」「為了保有古銅色肌膚,長期使用人工日光浴設備」。我想像,所謂華裔,或許是黃白混血兒?皮膚對紫外線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加上刻意過量曝晒紫外線 (屬於短波輻射,具基因突變性),才造成這樣的結果。只是,閱讀新聞的讀者,大多匆匆過眼,甚至只看標題便罷,「過量」還不及到眼,只留「晒太陽會得皮膚病」的印象。網路時代,資訊流通太迅速,如果再加上以訛傳訛,……

這種危言聳聽的作法,把大家嚇得半死,有好處嗎?倒還真的有。首先,好奇民眾會找刊載的報紙雜誌來看,報導的傳媒立刻現金入帳。新聞若再吵得大些,談話節目料想會找來各界學者名人上節目大談晒太陽的利與弊,那麼名嘴和節目製作單位就有利可圖了。各地皮膚科、家醫科或其他相關科目門急診,短期內應該增加不少病患,對自己皮膚疑神疑鬼,要求安排檢查,於是醫院與醫護人員又要口乾舌燥解釋半天,忙得不可開交。

只是,群眾是善忘的。不到半個月,晒太陽的晒太陽,不晒太陽的還是不會去晒太陽。彷彿一切不曾發生過。--直到下回某個媒體記者,再度提醒群眾。

發表於 2008/03/29 03:34 PM

[讀家新聞] 好心救人?惹禍上身!

上個月在網頁新聞看到這則乍見驚聳不已的標題:「醫師見路倒,僅四成願搭救」。怎麼,台灣不是號稱充滿人情味的國家麼?怎麼台灣醫師卻這麼冷血?號稱高收入高所得,在醫院拼命賺錢,出了醫院沒錢賺,就不管人們的死活了嗎?


醫師見路倒 僅四成願搭救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02/4/uh2c.html)

更新日期:2008/03/02 04:39  黃天如台北報導

 國內一項調查顯示,看到路倒病患,執業醫師僅四成願意出手相救,挺身而出的醫學生也只有六成!台大小兒部教授李秉穎表示,國內醫療環境已因醫病關係緊張到近乎扭曲的程度,而一旦醫師紛紛力求自保,到頭來受害最深的還是民眾。

 李秉穎昨天在兒童保健協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中,首度發表他於四年前進行的調查研究,對象包括以北區醫學院為主的住院醫師、醫學生、學生家長,以及分布全國的執業醫師,受訪人數總計約一三○○人。

 他說,該調查顯示,醫學生心目中的理想執業科別前幾名依序為內科、家醫科、兒科、外科及神經科,理由是這些科別較有機會救人性命;至於家長的看法則「實際」得多,其希望子女執業的科別優先順序是皮膚科、內科、眼科、兒科及家醫科。

 李秉穎以自己為例,當初他選擇兒科也是充滿了理想性,因此,明知兒童疾病種類、併發症都比成人多出許多,專業難度及壓力也大,仍勇於執著所愛。

 然而,近年國內醫療環境愈形惡劣,醫病兩方動輒興訟以對,在在都讓醫師熱血降溫。

 李秉穎說,上述情況嚴重的程度,從問卷中提及「若看到有人在路旁昏倒,你會怎麼做?」回答會通知一一九然後為患者CPR的醫學生竟然只六成,「社會化」的執業醫師願意這麼做的比率更只有四成。

 在被問到「若有一種外科急症不開刀的死亡率為九成,開刀死亡率為四成,而你是外科醫師,你會怎麼做?」結果多數受訪執業醫師及醫學生的答案都是「與家屬討論決定」,願基於專業積極勸說家屬接受開刀者僅二成左右。

 李秉穎強調,或許民眾會感嘆「醫師愈來愈沒醫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近年常有住院醫師跟他抱怨,小朋友的血管較細,有時他們只因打針打了幾次沒成功,就會遭家屬「辱罵」,醫病關係怎麼會好得起來?


奇摩新聞,似乎過一段時間就會更換網頁網址,聯結的新聞會找不到,所以轉貼過來。我發現,這則新聞只是李醫師的一家之言,記者只找個名醫問問,就能掰出一則新聞來。新聞採訪功力之「深厚」,可以想見。

星期五, 4月 04, 2008

如重度癲癇發作般的性幻想

記得醫學院念書時候,上課教授常告訴我們別死讀書、讀死書,到頭來讀書死。除了臨床病患要照顧,更要時習新知,看看網頁健康新聞,了解近來民眾可能知道了如何(片面、不盡正確但又頭頭是道)的醫學(或真或偽的)知識。否則門診、急診被問起,可能一問三不知,造成病患與家屬的不信任,甚至引發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比如說,自台中市長胡志強與其夫人邵曉鈴死裡逃生的事件後,急重症民眾到醫院看急診,常常會問:「葉醫師有到本院來看診嗎?我們想指定讓葉醫師服務。」「葉醫師?是心臟科的葉○○醫師,還是腎臟科的葉□□醫師?」「不是不是,就是葉醫師咩。將邵曉鈴醫好的葉克膜醫師啊!我們看新聞,中榮總、高醫、林口長庚或台大醫院,他都有去看診,你們醫院這麼大間,一定也有請他來吧?」

會聽到這種問話,通常是純樸梗直的一般民眾,怎麼解釋都說不清。所謂「葉克膜」(ECMO),是「(the mac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體外透膜血氧交換機;體外循環維生系統)的縮寫。在重症或嚴重外傷病患,藉以維持身體組織的血氧,減少血中代謝廢物避免壞死,爭取進一步醫療救治的機會。這是很大的一台機器呢。如果它會看診,那臨床醫師都要沒頭路了。

雖說如此,醫療新聞為求銷路和話題性,難免誇大和片面。最近不知怎的,常常被新聞標題嚇到。比方說下面這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