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05, 1995

[閱讀] 《人子》的『幽谷』與『宮堡』

看到「精華版的 [ 人子 ] 之回應」刊出不久就能有拋磚引玉的效果,真的感到很高興。 《人子》固然是一本老書,在版上的討論也可能早已過去,但相信還有更多的愛書人,對這小書有不同於精華版上的解讀方式。 就像瑪格麗特說的,「它的生命力是無窮的,也因此沒有所謂絕對的答案」。

星期六, 8月 26, 1995

[閱讀] 卡爾維諾《馬可瓦多》



笑著流淚的卓別林


——讀 卡爾維諾《馬可瓦多》



《馬可瓦多》不算是卡爾維諾的典型作品。既沒有新穎眩目的創作手法( e.g.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也沒有引人深思咀嚼良久的寓言比喻( e.g. 《看不見的城市》),甚至也沒有早期傳奇故事濃厚的氣氛( e.g. 《阿根廷螞蟻》、《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只是用近乎寫實的筆法寫一個平凡工人家庭的故事,尋不出應有的「卡」味。可是,這並不是說卡爾維諾寫這部作品不用心或是小說本身不足一提。在其中作者仍有他的企圖,仍有他想傳達的意念。

甘草人物,季節人生


最初剛讀這小說的前幾節,的確看得很樂。相信大家也都和我一樣吧。主角馬可瓦多是個蠻逗趣的甘草人物,甚至他的家庭成員也不太「正常」,對日常生活該是一般常識能判斷的事偏有一套異常的邏輯;更有甚者,這套邏輯有時居然也能令人仿效接受。這真是太誇張了。自然而然的,愛看非主流電影的我,浮上腦海的是白臉、希特勒小鬍子、大皮鞋與「斯迪克」柺杖的卓別林。事實上,卡爾維諾的《馬可瓦多》也的確十分地「卓別林」。

《馬可瓦多》的英譯名—— "Marcovaldo: Or, the Seasons in the City",其實較「忠於原著」,也較能表現出小說節次的獨特設計。卡爾維諾用五年二十季,配合不同季節來設計馬可瓦多一家人的事件,節與節間狀似不相干,卻又耦斷絲連、有前因後果的連貫性

逆筆寫貧窮


馬可瓦多這一家,是個貧而不窮的工人家庭——馬可瓦多這個搬運小工,掙來的薪水僅夠養活一家妻小,卻不足以享受中上的生活。所以在貧人的想望與滿足下,才產生了一個接一個的事件。馬可瓦多其實是很努力地活著的,是個愛孩子的爸爸、稱職的丈夫和盡責的員工。但貧人畢竟只有貧人的認知,才會使得小說中事件那麼不可思議卻又理所當然。

所以,卡爾維諾用了逆筆來寫貧窮;貧窮原本是悲慘而不忍卒睹的,卡爾維諾卻用詼諧逗趣的筆法給了它另一個面目。看起來愉悅,卻也往往使讀者忘了背後貧窮的真正面貌。中文作家以相同筆法聞名的作品,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五個女子與一條繩子》,但還不像卡爾維諾那麼「幾乎忘了它的存在」。有興趣的「卡」迷們,可以在洪範、西西編 的 大陸小說選 裡(好像收在「紅高梁」那本)找來比較看看。

小確幸裡反映的悲傷


由於貧窮,即使僅是極小的收穫也可以有極大的滿足;相對地,微不足道的佔便宜也會讓他們藏私、爭奪和沮喪。因此,我們看到馬可瓦多僅是發現了人行道的蘑菇就足以當成天大的秘密;看到盆栽有了成長,能欣喜地到處載著它去追逐雨雲;在棄船的河沙中偷偷做沙浴卻不幸飄入河中,只為了多挨一些沙浴的好處不惜隨船四處漂流……。我們看時,會笑馬可瓦多這個傻子「怎麼這麼笨!」而笑得樂不可支;可是,如果你曾經窮過,回想到那段曾經湯中小小的蛤仔也要依人數配給「一人五個」的日子,或許你就笑不出來了。如果你是「啣金湯匙出生的」,自小家庭富足不知窮苦,那麼笑也是應該的,只是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縱情笑聲聽在別人耳中的殘酷。

貧人眼中的富人


卡爾維諾固然寫了貧人,也相對描出貧人眼中富人的形象。富人不見得、也只有極少數會樂善好施,卻有大多數人是不通情理、貪小便宜且吝嗇苛刻的(不然怎麼「富」得起來?),即使只是寄生於富人家的傭奴也自然而然會仗勢欺人。於是我們看到富人女傭對香腸便當視為低賤;老侯爵女人明明強佔了鱒魚,面對馬可瓦多的索討只是一味顧左右而言他地說貓群如何如何(所以可以強佔鱒魚做補償?)……。沒錢沒勢的人除了摸摸鼻子自認倒楣吃虧了事,根本無計可施;長久以來逆來順受,甚至連生氣都不會了。

反過來說,富人的孩子也相對地不能了解貧童眼中的快樂,因為根本沒機會嘗試。一旦有機緣相遇,可能發現那份快樂不是錦衣玉食可以帶來的。成人眼中低賤的香腸便當,富人孩子卻驚覺是無法想像的美味;富童沒趣地數著數百件精美昂貴的耶誕禮物,遠不及貧童相贈可以用來破壞的鎚子來得高興爽快。卡爾維諾似乎藉此告訴我們:太貧窮有時未必一無樂趣;而太富有也很有可能是一場苦難。


干擾閱讀的插畫


說到此處,大致把我個人對此書的小小心得報告完了。要贅言一句的是:不知大家對時報安排雷氏父子(雷驤、雷光涵)為《馬可瓦多》做的內頁附照有何觀念。我個人是不太能「適應」、「接受」這樣的安排。雷氏父子的照片的確十分精彩,設計、拍攝手法與取景均佳,可是照片本身有照片自己的「語言」,傳達出來的氣氛與書中情節完全不搭,搭配起來反而給《馬可瓦多》一種詭異奇怪的感覺,有點「喧賓奪主」。看小說時,由於先看到節前的照片才看到內容,常會被照片不自主地牽引,紊亂了小說在腦海影像的營造,就像寫書法時有個小孩擎肘一樣,十分不耐。讓小說與讀者素面相見,有時不僅無礙於小說版面設計上的優劣,反而有利讀者快速進入作者的作品,不但尊重了作者也體貼了讀者。不知各位以為然否?

◎ 延伸閱讀 ◎



  • 小說家西西在《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洪範)中,對卡爾維諾有極大篇幅的討論,卡爾維諾迷不妨找來一讀!!

星期一, 8月 21, 1995

[閱讀] 漫談《人子》的「人子」



漫談《人子》 


(原載於中山大學 BBS「美麗之島」 book 版)




《人子》是鹿橋中年以後的作品。中年的鹿橋,心境與《未央歌》時期的少年輕狂自是不同了,一樣地愛善愛美,心境卻平和寧靜許\多。兼以少時積累了深厚的古文基礎,寫下的東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股中國固有的溫和蘊藉與典雅氣質,令人玩味不已。

化整為零


《人子》這一部書,本身為一整體,十二個故事加上「不成人子」,彼此環環相扣、前呼後應,可以延伸出更多更多的情節,綿延不絕。作者想是如同「十二、混沌」中所言,將故事的架構立意在「八卦」之上,取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輪轉意境來創作的。每一篇故事「離則並善,合則兼美」;看成獨立的故事可以領略文字中的美感,但合起來思考所能得到的感想卻更多更多。

鹿橋先生原也不願讀者把《人子》當成獨立的小故事就罷休的。事實上,《人子》在開頭以「汪洋」來將讀者由浩瀚中引入,才開衍出一個一個情節,是「由一而多」。到最後的「混沌」再重新把所有已經建立的架構打散,把一切還諸「混沌」,所有的一切只是混沌中的一個個「變相」而已,這又是「由多返一」了。

星期四, 8月 17, 1995

[閱讀] 梅里美《伊爾的美神》

乾淨、淬鍊的短篇小說佳作

——讀 梅里美《伊爾的美神》


《伊爾的美神》
NT 50(? 這是舊版價格)
短篇小說集
志文出版社 新潮文庫267
梅里美 著
黎烈文 譯 197 頁



梅里美是一位法國浪漫主義時代的寫實主義小說家(十分不「同流合污」,是不?),作品不多但評價極高。他不僅是個小說家,還是考古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十分多才多藝。有關他傑出的成就和生平,譯者在《伊爾的美神》卷首有篇「梅里美評傳」做頗為詳細的說明,在此就不多贅言了。

好書,不期而遇


我會接觸到這本小說集可說是「不期而遇的緣份」。非常喜歡逛舊書店,因為我讀書的種類有點不「合群」,幾乎不看書市中所謂「暢銷」、「熱賣」、「好評」、「搶購」之類的作品,專挖那些陳年老「書」、人家看了就搖頭沒什麼閱\讀慾望的中外古典名著,大磚小磚地往家裡搬。像這種「磚頭書」,在舊書店買最是合適,才三、四折的價錢就可找到八成甚至幾乎全新的書,運氣好的話才剛在書市上架不久的新書也可能看得到哩。

通常在舊書店中,只要看到志文出版的書我好像沒買過的,就會毫不猶豫買下。據說「志文」的書在 1960、70 年代是當時年輕知識份子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因為出版的書不論有關什麼領域,每本都是有份量的著作。確實如此。即使就目前標準而言,志文的字體太小,編排也有些陳舊,但能花少少的錢買到極充實的內容和作品,跟坊間那些字大間距寬、像泡芙一樣巨大厚重而空洞無物的書相較,我寧可做一隻舊書中翻滾的書蠹。

扯了太多閒話。總之,這書就是像這樣「誤打誤撞」地被我買進來的。最近才翻出看了,覺得當初實在是拾了一塊意外瑰寶。


星期日, 8月 13, 1995

[閱讀] 衣若芬《衣若芬極短篇》



在極短的時空不斷延伸

——簡介 衣若芬《衣若芬極短篇》

《衣若芬極短篇》 
爾雅出版社(301) 
NT 110 
衣若芬 著 
極短篇 
183 頁


這並不是一本新書,—— 80 年 11 月 20 日初版,有些「年份」了。不過爾雅向來不太為手中出版的作家作宣傳,相信知道的人並不多。我覺得這不失為一本寫得不錯的書,所以還是在這裡介紹給大家。

衣若芬是她的本名。「若芬」是個通俗的名字,但冠上「衣」這個罕姓就自然而然地雅了起來。是個科班出身的文藝女子,除了在台大中文系大放異彩,也在校外攬了一身「雜務」,是個活動力很強的女強人,跟名字聯想到的柔弱形象完全不同。有關她的輝煌事蹟,她自己整理成「衣若芬寫作記事」列在《衣若芬極短篇》後,好奇的人可以去看看。這裡不多贅言了。
極短篇是聯合報首先開發的一種寫作方式,用最多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來敘述一段故事。並不好創作,比尋常小說更需經營和巧思。其實可以用武俠小說的敘述來比喻:長篇小說和極短篇的寫作,正是「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在這本極短篇中,衣若芬跳脫了一般「說故事」的方式,以各種不同的嘗試來開闢豐極短篇的寫法。 誰說極短篇只能『故事』?衣若芬告訴那些死腦袋,極短篇一樣也能「散文」,也能「心情」,也能「風花雪月」。 在《衣若芬極短篇》的卷首,瘂弦對集子裡的創作有一番解析。不過,難免有些些溢美罷了。
衣若芬的確「試」得不錯。文章架構嚴謹,文句流暢容易「吸收」,十分地「普拿疼」(不傷腸胃)。你一定會驚訝,原來極短篇也可以這樣寫啊。
其實,相似的創作嘗試與想法,相信早在衣若芬之前就有人寫出類似的作品。然而,若不是像衣若芬那樣科班出身又有眾多成名作家、出版者「護持」,要在一般報章上以這種「實驗品」發聲,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這本書不是衣若芬的處女作。在一九八九年,前衛出版社就為她出了第一本小說作《踏花歸去》。大概是大學時期前的作品集吧,青澀難免,但可以看出她有勇於開發新寫作方法的心。能借就不妨借來看看。

星期一, 8月 07, 1995

[斷簡殘篇] 西子灣

我只是定定地看著海浪。只怕一回頭,就和你四目交接。

這些日子天氣不好,湛藍的海蒙上一層濁濁的顏色。據說南太平洋來了一個將將要轉成颱風的低氣壓,所以才躁躁地把海底的沙塵翻攪得不成個樣子吧。像我的心情。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即使只是一個只有二種選項的選擇題。你知道,那不像選擇坐著看海或站著聽風那樣容易。所有的思緒都變成一股混沌,分辨不出原來的顏色。

星期日, 8月 06, 1995

[閱讀] 鹿橋《人子》的「靈妻」


由情人的眼中看見世界


——《人子》中的〈靈妻〉

鹿橋寫〈靈妻〉的發想由來,他已寫在卷首。是來自楚辭九歌的兩句:「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意譯起來大概是:「那神靈堂皇威武地才降了下來,又飛速地躍昇到遙遠的雲中去了!」不過,那只是一個故事構想的開端而已,實際中〈靈妻〉這故事是跟楚辭九歌之敘述沒有什麼關連的。

瑪格麗特對〈靈妻〉的闡述很有趣,過去的我從沒想到過,非常新鮮。把層層衣裳和絲繩當做「世俗的價值與偏見」,嗯……。的確可以這麼解釋,「價值與偏見」不正是別人所外加的束縛嗎?可是啊,瑪格麗特,以這樣的觀點來解釋,總覺得有些片面了些。難道鹿橋大費周章地寫了這不算短的故事,只為了說這麼一小點道理麼?好像不會吧。再說,這又如何與〈混沌〉中延伸的「洲島」做啣接和推沿?……
我想,我對〈靈妻〉的想法大概與大多數的《人子》讀者一樣。其實〈靈妻〉這故事,簡簡單單地就在講「愛情」。

星期四, 8月 03, 1995

[閱讀] 徐四金《香水》



簡介 徐四金《香水》



《香水》(皇冠版)
皇冠叢書 當代經典7 NT 150
徐四金(Patrick Suskind)著
黃有德 譯 237 頁


在版上簡介了徐四金的《夏先生的故事》後,看到兩個愛書人的回應,好意提醒我:《夏先生的故事》不是徐四金的最新著作哦,該是《香水》才對。而且他們喜愛《香水》更甚於《夏》。真是有志一同,我第一次看畢《香水》時,也深深受到強烈的震撼。沒想到小說可以寫得如此出神入化,相形之下,國內大多數小說家的作品簡直是兒戲,小兒科極了!



不過,《夏先生的故事》為徐四金的最新著作該是沒錯的。徐四金是個嚴謹的寫作者,著作很少。創作年表如下所示:



1984 低音大提琴 單人劇劇本
1985 香水 長篇小說
1987 鴿子 短篇小說
1991 夏先生的故事 短篇小說




國內自從小知堂譯介《夏》、《低》、《鴿》之後,徐四金才為人所知。一見他的作品賣得好,於是才一窩風地譯出徐四金的長篇《香水》(這原是國內短視近利出版商的通病)。所以造成《香水》是徐四金「最新作品」,也是無可厚非的吧。


國內《香水》的譯作好像有二種,除了較新的皇冠版外,另一版本好像是可筑或麥田出的吧?! 記不得了。 當初選了皇冠版,因為知道譯者黃有德小姐是一位會多國語言的小說家,本身的文筆是可信賴的,此書又由法文版譯來,失真的程度應該會減到最低。買回家看了之後,果然沒讓我失望。


誠如黃有德對徐四金的介紹,徐四金「作品兼具德國式幽默和法國式善感,寫現代人尤其成功\。他的文字讓你看到、聞到、嚐到、摸到、聽到他寫的一切,是個道地的文字藝術家」。這本《香水》就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主角葛奴乙( Grenouille )是個惡魔降生似的人物,從小被人排擠、不受喜愛。偏又是天生的嗅覺電腦,能精確分辨味道中各種純粹的部份,並且可以完完全全用製造香水技術再現。事實上,為了留住那些難忘的香味,葛奴乙才想盡辨法投入香水這一行。於是悲劇自此展開。


同樣是年輕人,到了青春發動期難免會宿命性地對異性開始迷戀。對男孩子而言,年輕女孩真的會散發一種獨特芬芳的少女體味,每個人都不相同,是任何香料都模仿不來的。這是不是等同於生物界的費洛蒙,醫學界尚不敢肯定,但那真是一種令(男)人迷醉的味道。葛奴乙卻把這種青春期的現象解釋成「對那種特殊味道的喜愛」,於是想盡辨法想要留為己用。愈是美麗的女孩那種香味愈迷人,在葛奴乙眼中那些女孩只成了會發出魅息的物體。用製香水的技術留香,那些女孩原不可能再活,但那又有什麼關係?香味留下來了。


所以,葛奴乙殺害那些女孩的理由是 innocent 的,他只是單純要留住那股香氣而已。但美麗女孩不斷莫名其妙地被殺害,自然引起全城的恐慌。於是……


我一面讀著《香水》,一面不由自主地陷入徐四金的小說世界裡。我想徐四金在創作這部小說時,事前應該作了很多功\課。那些製香水技術的描寫,應該不是寫作的憑空想像,而是真真實實了解後寫出來的。小說中那些對味道的描述,全是我們生活中有過經驗、可以探觸的,像是木頭霉味、老鼠屎味、油膩的床單味、人身上散發汗酸和沒洗的衣服臭……,讀的時候彷彿那股氣味就飄散在眼前。是一個太真實的「虛擬實境」!


這真的是本了不起的經典之作。《夏先生的故事》和《戴眼鏡的女孩》像春日的微風,帶來的是舒緩閒適的感覺。而《香水》卻像一場快意的春日雷雨,可以痛快淋漓溼透全身,間或又有驚雷的震悚!如果你喜歡徐四金的話,這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巨作!




《試讀資料》



《香水》第一部第一章 /徐四金 (皇冠譯本)


《香魔》第一部第一章 /徐四金 (時報譯版)

星期六, 7月 29, 1995

[閱讀] 徐四金《夏先生的故事》



映在孩子眼中的憂鬱


——簡介《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的故事》 
小知堂文化出版 
NT.160 
徐四金( Patrick Suskind )著 
詹佩 ( Sempe )插畫 
彭意如 譯 
126 頁



《夏先生的故事》是德國著名劇作與小說家:派屈克‧徐四金( Patrick Suskind)的最新作品,是一本十分可愛的小書。 書中由詹佩( Sempe )擔任插畫,彩色的內頁(是彩色的喲)和溫馨的人物、色度,讓人對這本書愛不忍釋。

徐四金以一個少年的口吻來鋪陳整個故事。少年就像你我曾有過的童年一般,喜歡幻想、淘氣貪玩,不喜歡讀書但不得不讀書,不樂意練琴卻總準時去練琴。讀者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少年的角色中,一起用年輕的眼睛去看成人的世界。那個少年一知半解、少年卻以自我見解去解析的世界。

夏先生是少年成長過程中見到的一個「怪人」。總是行色匆匆地不停趕著路,風雨無阻。不與人交談,也不願說明他怪異行動的原因。漸漸地,行走中的夏先生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街景。直到有一天,這樣的規律不再,人們才疑惑「夏先生到哪去了」。只有少年在偶然間,目睹了夏先生在湖中自我結束了生命。
「少年的成長經歷」與「夏先生的行徑」形成交錯的兩股,不停地引讀者反思自己的童年和思考「夏先生」為什麼成為「夏先生」。徐四金在書中沒有給予讀者任何價值判斷,只是陳述。讓這本小書有綿長的餘韻不絕。
作家喬惠芳以為,《夏先生的故事》可說是徐四金對自己現在如日中天名聲的一種「抗議」,「具有強烈的自傳成份」。或許\吧。我想讀者不必去在意自傳不自傳的問題,倒不如問自己:「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什麼」。或許\是反省,或許\是認同,也可以單單只是閱\讀上的愉悅或寫作上的啟發。如此,作品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大家也不枉耗費了短暫的生命讀了這一場。
頁數只有 126 頁,薄薄的一本,卻賣 NT 160,或許\大家會覺得貴了些。可是若到書店實際找書翻個一、兩頁,相信你會覺得花錢是值得的。這本書值得大家買一本作為永久的收藏。誠心地推薦給大家。

[閱讀] 派屈克.蒙安迪諾《戴眼鏡的女孩》



世情清濛於戴與不戴之間

——簡介《戴眼鏡的女孩》

《戴眼鏡的女孩》 
時報出版公司 
NT.180 
Patrick Modiano 著 
桑貝( Jean-Jacques Sempe )插畫 
邱瑞鑾 譯 92 頁


這是一本可愛的小書——比《夏先生的故事》(小知堂)還小,只有 92 頁,卻賣得貴,要賣 NT 180!時報公司果然比較會作生意。雖說如此,我還是忍痛買了一本。因為 Sempe 的插畫太可愛了,而書本身的內容也確實不錯。

和《夏》一樣,本書也以 Teenager 的眼光來看世界,不過這回是以少女的口吻。以為人母的「戴眼鏡的女孩」回憶幼時在尚未遷居美國前,住在法國巴黎第十區的年少往事。在此轉錄一段蔡淑玲教授(淡江法文系副教授)在時報開卷版的介紹:
眼鏡,是她區別夢境與現實的窗檯。「當我不戴眼鏡時,眼底的世界不再那麼粗糙,人與物銳利分明的輪廊邊線消失了,全變得朦朧、柔和;聲音也漸次低沈」。而一戴好眼鏡,「一切又變得像平常一樣堅硬、準確」。就在戴與不戴之間,拼湊一個懵懂、模糊、片段,經大人刻意修飾、掩蓋\的現實世界——一個似懂非懂的童年。

這本書被列在時報藍小說15。感覺上有點強硬。時報公司以紅小說作為本土小說區,藍小說作為翻譯小說區,如此粗略的區分方式,見到村上春樹、《戴》與其他西洋純文學小說在藍小說裡混亂交雜,也是沒奈何的事。


在書中,能感受到比《夏》書中更明顯、更呆板的成人世界。各種成人角色在女孩周遭環境中出沒,偏又性格「固定」得像個不可扭轉變形的剛體,若要廁身其中,只有改變自己去迎合。女孩的父親大概是比較柔軟、比較接近童心的,所以能和女兒心靈相通,像一對溫馨的好朋友;或許\也因此,才在冷漠沈重的現實中汲汲營營而一事無成。因為不願強扮笑臉去「媚俗」。


事實上,成人世界原本如此,不像學生校園那麼單純。不得不去迎合或被迎合,來成就一個社會。所以童心少了,誠懇少了。不得不在現實中「長大」,否則便將被現實擊倒。在讀這本書時,「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成人世界」或許是尚是學生的你我必須去思考的問題。


當然,可以保有童心,但別輕易暴露出來。除非你早已結了一層厚厚的痂,不再懼怕任何傷害。不過,即使「傷害已成往事」,終還是一件可悲的事。

※